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①,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祐,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想知其障可乘.乃遣从事郑辨见襄度告师期。师夜起,祜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您串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恕曰:“入蔡州取是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窟令击之,以乱军声。赋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祜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九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想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新唐书·李愬传》)
[注] 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不为备易:撤换。 |
B.诸将索苦裙苦:为……所苦。 |
C.想力不能独完裙完:保全。 |
D.想知其隙可乘隙:机会。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翘的“筹略”的一项是(3分J
①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
②贼来降.辄听其便
③见赢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
④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
⑤城旁皆鹅鹜池,想令击之,以乱军声
⑥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敢于担当。在前线将领讨贼无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又经宰相李逢吉的举荐。 担任节度使.最终灭敌立功。 |
B.李椒关爱部下。对那些受伤生病的,他亲自照料看护;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他发给粟 帛,允许他们回家照顾亲人。 |
C.李愬知人善任。他采用降将吴秀琳的建议捕获李祐;拒听杀祐建议,反而厚待并重用李梧;后来李 祐在打蔡州时超了重要作用。 |
D.李悲善于用兵。当他知道吴阮济调用全部精锐部队抵抗李光颜时,就冒着大雪,连夜奔袭,一举攻 |
下蔡州,吴元济只得请罪投降。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槭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2) 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31题。
赵咨,字文楚,东部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嘉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乃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大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也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迎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儿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朗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
B.诏书切让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干:干预。
2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父畅,为博士。
B.咨恐母惊惧。
C.居贫,朝夕无储。
D.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咨乃谢病去②因请为设食.谢曰
B.①令敦煌曹皓②欲令速朽
C.①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②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D.①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②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
2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元储,也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2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旁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3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事三年,以疾自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顈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乎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今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传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成,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今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苏威》)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大者任重任:任务。
B.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弛:放松,减轻。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厘:订正,改正。
20.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B.至若斟酌古今
C.隋承战争之后,宪章 舛驳
D.律令格式,多威所定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洎牧以谗诛,邯郸始为郡
B.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何遽迫之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①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④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2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72题。
胡宪字原仲,居建之崇安。生而静悫,不妄笑语,长从从父胡安国学。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虽仓卒无疾言遽色,人犯之未尝校。绍兴中以乡贡入太学。既而学《易》于谯定,久未有得。定曰:“心为物渍,故不能有见,唯学乃可明耳。”宪喟然叹曰:“所谓学者,非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一旦,揖诸生归故山,力田卖药,以奉其亲。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上特召之,宪辞母老。及彦质入西府,又言于上,趣召愈急,宪力辞。乃赐进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宪不得已就职。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己之学。闻者始而笑,中而疑,久而观其所以修身、事亲、接人者,无一不如所言,遂翕然悦服。……秦桧方用事,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桧死,以大理司直召,未行,改秘书正字。既至,次当奏事,而病不能朝,乃草疏言:“金人大治汴京宫室,势必败盟。今元臣、宿将惟张浚、刘传錡在,识者皆谓金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愿亟起之,臣死不恨。”时两人皆为积毁所伤,未有敢显言其当用者,宪独首言之。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诏改秩与祠归。
(《宋史·胡宪传》)
6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仓卒无疾言遽色遽色:急躁的神色。
B.一旦,揖诸生归故山揖:行礼辞别。
C.秦桧方用事用事:办理政事。
D.金人大治汴京宫室治:修建。
6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绍兴中以乡贡人大学②力田卖药,以奉其亲
B.①心为物渍②训以为己之学
C.①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②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
D.①乃赐进士出身②乃草疏言
69.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学《易》于谯定,(诸生)久未有得。
B.又言于上,(彦质)趣召愈急。
C.无一不如所言,(宪)遂翕然悦服。
D.桧死,(朝廷)以大理司直召。
7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胡宪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①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②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③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己之学。④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⑤愿亟起之,臣死不恨。
A.①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③⑤
7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宪青年时严谨持重有涵养,入太学后更能加强思想修养,专心学习。
B.胡宪曾一度回故山隐居,劳作养亲,后因折彦质等人推荐而不得已为官。
C.胡宪做建州教授,能言传身教,受到诸生敬服。后秦桧排挤贤良,他退居家中不出。
D.秦桧死后湖宪受朝廷征召为官,他上疏皇帝,认为金人毁约南侵之际应起用张浚、刘传锜
7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人犯之未尝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识者皆谓金果南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66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大人一日之膳。” 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草,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旧唐书·陆贽传》)
6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秩,东归省母省:探视。
B.及辞,遗贽钱百万遗:留给。
C.共短贽于上前短:陷害。
D.同职害其能害:忌妒。
6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书判拔革,选投渭南县主簿。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B.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既有周密计划,又有切实措施。
C.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3.下列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见与语——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
B.巨细必陈——大小事情一定陈述。
C.俄丁母忧——不久遭到母亲丧事。
D.精于吏事——精力全放在官吏政事上。
6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陆贽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②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③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
④藩镇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⑤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⑥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6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土,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6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54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王,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史,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令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回肃侯。
(《三国志·魏书》)
4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徙:迁移。
B.毗随而引其据引:拉.扯。
C.帝以访放资访:拜访
D.谥曰肃侯谥:大臣死后朝廷赐给名号。
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我徙之非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B.时中书监刘放、今孙资见信于王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
D.唯陛下为社稷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B.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C.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D.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
5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辛毗“刚亮公直”的一组是
①毗曰:“诚以为非也。”
②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③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
④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
⑤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⑥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进谏方式上,辛毗“引裾”而谏,与邹忌之讽齐王有所不同。
B.刘放、孙资基本同意毕轨的意见,让辛毗取代王思担任尚书仆射所以及时上奏明帝,可是明帝“不用”。
C.辛毗以形势严峻、谷物不收为由,劝阻明帝大兴宫室,但是明帝为现在建宫室符合萧何之略,责备辛毗不识大体。
D.辛毗在担任大将军军师期间,调度指挥,全军整肃,充分显示了的治兵才能,可惜未得重用。
5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