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草隶,善属文写作 | B.太宗徇地渭北曲从、偏私 |
C.文约理赡丰富 | D.丁继母忧去职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B.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C.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
D.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受太宗倚重的一组是 ( )
A.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
B.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
C.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
D.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②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
C.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人才和物品,安置到幕府中。 |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
B.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
C.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
D.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 袭
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注:①不阐:不开明。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绥怀开导②可招怀攸③臣方助殿下成之④虽成宜改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纠摄:纠集整顿
B 权宜以为督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 皇皇而更索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部曲:私人的队伍
3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祖逆谓之曰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 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 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 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 “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A 杜袭张鲁B 杜袭刘备C 张张鲁D 张 刘备
8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星隊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黨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1)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译文:
(2)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译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2)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公历小月十五日或大月十六日 |
B.盖二客不能从也从——听从 |
C.履巉岩履——踏,攀 |
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B.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D.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④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椋,北单于谓汉欺之,谟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甘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考:刑讯 |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拒绝 |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 |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
C.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 |
D.楚王英谋为逆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
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患之人。、 |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
D.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