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文言阅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今日之事何如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卮酒安足辞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B.项王按剑而跽跽:站立敢以烦执事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郎中:医生(中医)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宴客的主人

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善留侯张良烛之武退秦师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C.项伯杀人,臣活之越国以鄙远
D.范增数目项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翻译下列句子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
重修定王台碑记清·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李碑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注释】
①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
②宅:贾谊故宅。
③蒇:完成。
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
⑤肇祀舂陵:肇,开始。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
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
⑦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
⑧彝:常道,法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著:显著,昭著
B.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        逮:达到,实现
C.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       博:增加,丰富
D.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        饬:整治,整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①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下列陈述和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湖湘一带的人由于崇尚为人的根本,久之而成风习,故即便是偏僻地方的愚鲁之人谈及忠孝,也会神情激越。
B.作者奉命来到湖南后,先修整了贾太傅祠,但定王台的重修不太顺利,后在一些地方绅士和官员的支助下才了却心愿。
C.长沙王刘发的母亲因出身微贱,故而得不到景帝的宠爱,她与程姬表面上虽然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实际上并没有分封。
D.关于定王刘发修筑高台的目的,历来有多种说法,作者以《水经注》《楚宝》等典籍为据,认为应该是为了遥望唐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
(2)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3)明伦尚孝,风俗之良。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臣以险衅衅:祸患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夙遭闵凶凶:不幸
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行比一乡比:比较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盛筵难再再:第二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D.辄抑于有司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6.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B.第二自然段叙述梅圣俞到老仍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施于世”命运的悲叹。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本文是一篇序言。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如《送东阳马生序》,还有的写法上用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兰亭集序》,有的近似记叙文,如本文和《滕王阁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披蒙茸披:拨开
B. 今者薄暮薄:迫近
C.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D. 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如此良夜何②翅如车轮
B. ①以待子不时之需②开户视之
C.①顾而乐之②顾安所得酒乎
D. ①掠予舟而西也②揖予而言
20.根据文意,下列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然长啸划然:忽然
B.予亦悄然而悲悄然:静寂的样子
C.肃然而恐肃然:恭敬的样子
D.戛然长鸣戛然:形容叫声的尖利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赤壁赋》以“是岁”开篇,是相对之前的《赤壁赋》而言的。两篇作品写于同一年,均以“风”“月”为背景,借景言情,各有千秋,互为伯仲。
B.作者冬夜观景,“风起水涌”,阴森险恶,登山“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路途不平,暗示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写景叙事富含深意。
C.古代文人喜欢以鹤比高洁之士。文章中的“孤鹤”实际上象征作者虽然遭受贬谪但依然有闲云野鹤般的闲适之情,保持高蹈自守的品质。
D.文章寄托了作者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曲折地反映了他因屡遭贬谪而造成的内心苦闷,与《前赤壁赋》所表现的仰慕“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幻想一脉相承。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安所得酒乎
译文:
(2)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译文:
23.文章结尾采用了怎样的创作方法?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挟其高大以临我作师说以贻之
B.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因城以为台者旧矣蒙故业,因遗策
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顷之,持一象笏至
1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⑦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⑧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A.①②④⑦⑧ B.②③⑤⑥⑧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在胶西主动过着“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庇采椽之居”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思想。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答:
(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送胡叔才序
王安石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邑豪以为,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目远去,若将己然,虽胡氏亦然。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之訾者半,窃笑者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
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不数年,遂能襃然①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不以予愚而从之游,尝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彼贤者道弸②于中,而襮③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群庸而置子于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其然;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装而归。予即书其所以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注释:①襃然:出众之貌。 ②弸:充满。 ③襮:显露。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谚:借口
B、若将浼己然浼:沾染,影响
C、资而遣之,无所靳靳:吝惜
D、不以予愚而从之游 游:出游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胡叔才的父母“教之笃”的一组是()
①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②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③资而遣之,无所靳④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
⑤不悔,复资而遣之⑥不予愚而从之游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看似是交代友人胡叔才的家世,重点却是叙述当时重钱利轻学识的世风。
B、胡叔才的父母不为世风所染,不惜重金资助他读书,乡人指斥讥笑也不后悔,这的确难能可贵。
C、胡叔才尽管好学,“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但由于资质的原因,两次都名落孙三。
D、最后,作者借劝说胡叔才回去的机会,阐述了求学以“道”“艺”为本不以“禄”“位”为荣的道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显其身以及其亲。
译文:
(2)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
译文:
(3)因释然寤,治装而归。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