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四: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材料五: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国务院 |
||||
党派 |
主席 |
副主席 |
委员 |
总理 |
副总理 |
国务委员 |
共产党 |
1 |
3 |
29 |
1 |
2 |
6 |
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 |
0 |
3 |
27 |
0 |
2 |
6 |
材料六:“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下院议会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阁责任制最后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七: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1)依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2)据材料分析,在伯里克利看来,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4分)
(3)据材料四、五,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分)
(4)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4分)
(5)欧美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但为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专制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美两国分别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
(6)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你对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认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可说是一员骁将,一位急先锋。他虽然并不是发难者,但却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1917年初,当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2卷6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号码,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写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都是有关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有过不少建树: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字);创编白话的国语教科书;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二千三百余字);提倡世界语等。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摘编自陈漱渝《“五四”前驱国学健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推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意义。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最高行政首长,领导整个秘书处工作,被看作“世界的总管”。下表是历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履职简表:
姓名 |
任期 |
国籍 |
主要事迹 |
赖伊 |
1946—1952 |
挪威 |
支持以色列建国;通过克什米尔停火协议;赞成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朝鲜战争爆发后因支持韩国遭到苏联反对;因未能处理好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受到大量批评等 |
哈马舍 尔德 |
1953—1961 |
瑞典 |
认真履行联合国努力防止战争和实现宪章其它宗旨;组成联合国紧急部队,提出维和三原则;访华斡旋中国审判美国间谍案,调解中美关系等 |
吴丹 |
1961—1972 |
缅甸 |
调解印巴争端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促使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在美国入侵越南问题上无所作为等 |
瓦尔德 海姆 |
1972—1981 |
奥地利 |
派维和部队终止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召开中东和平会议;调解纳米比亚独立运动、南非种族运动、阿以纷争等;多次主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人类环境、海洋法、人口和世界粮食会议等 |
德奎利 亚尔 |
1982—1991 |
秘鲁 |
在处理结束两伊战争、结束苏联军队对阿富汗占领、纳米比亚独立、柬埔寨和平协定、黎巴嫩人质事件等大事时表现出色 |
加利 |
1992—1996 |
埃及 |
主张扩大联合国在维和行动中的作用,参与处理波黑、索马里等问题;促使柬埔寨大选,南非结束种族隔离;未能阻止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 |
安南 |
1997—2006 |
加纳 |
对联合国提出多个一揽子改革方案;调停斡旋伊拉克危机、巴以冲突、克什米尔争端、阿富汗战争等;未能阻止伊拉克战争等,被批评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对人权践踏随处可见等 |
潘基文 |
2007至今 |
韩国 |
进一步推进联合国改革;斡旋朝核六方会谈;关注全球气候问题、应对金融危机等全球挑战,推行新多边主义精神,加强伙伴关系,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 |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的职能信息,确定2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主要朝代官方人口统计举要
朝代 |
纪年 |
年份 |
户数(万户) |
人口数(万) |
西汉 |
平帝元始二年 |
2 |
1233.31 |
5959.50 |
东汉 |
光武帝中元二年 |
57 |
427.96 |
2100.78 |
桓帝永寿三年 |
157 |
1067.80 |
5648.69 |
|
西晋 |
武帝太康元年 |
280 |
245.98 |
1616.39 |
隋 |
炀帝大业五年 |
609 |
890.75 |
4602.00 |
唐 |
玄宗天宝十四年 |
755 |
891.47 |
5291.93 |
北宋 |
徽宗大观四年 |
1110 |
2088.23 |
4673.48 |
南宋 |
光宗绍熙四年 |
1193 |
1230.29 |
2784.51 |
元 |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
1291 |
1343.03 |
5984.90 |
明 |
成祖永乐元年 |
1403 |
1141.58 |
6659.83 |
清 |
世祖顺治八年 |
1651 |
—— |
1063.33 |
高宗乾隆十八年 |
1753 |
—— |
10275.00 |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650年—190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百分比图
——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政府的人口政策也在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建国初期“人多是好事”是生育政策的主导思想,使人口迅猛增长。60年代,限制生育政策提出,并在部分市、县试行。1970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1982年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人口红利”的即将消失,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性别比的失衡,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还有独生子女在主流城镇社会成为中坚人口等,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搜狗百科《计划生育政策》等资料整理
(注: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总人口比例出现的变化特点,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 |
自然经济 |
战国后期 各国变法 |
甲午中日战争 |
新中国成立 |
外国 资本主义经济 |
戊戌变法 |
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 |
八国联军侵华 |
新文化运动 |
洋务运动 |
《共产党宣言》 发表 |
以“××××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四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的流动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