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全会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为此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中央这一判断的合理性。
(2)说明“十二五”时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学意义。
(3)请指出“五个坚持”各自反映的哲学道理:

“坚持”的内容
反映的哲学道理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中学5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材料一:同学们发现,城市中近9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不少学生使用手机追求时髦,讲究高档,彼此之间还常常相互炫耀。
材料二:调查中,同学们还发现,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一款新手机面世不到一个月,其价格就大幅度下跌。那些拥有高价位手机的学生后悔不迭,心存疑问:“怎么这么快就‘缩水’了?”对此现象,很多同学都不能理解。
材料三: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现在如果你加入该探究小组,请你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二分析,手机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学生的消费心理。
(3)以科学合理消费为主题,请你向同学们提一些消费建议

思想政治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某市2011年两会期间,报社开辟《请代表委员讲话》专栏,记者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出民众最关注的房价、交通出行、物价上涨、入学难等十大话题,市人大代表提出57件议案,大多聚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市长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实现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政府必须扎实做好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工作。该《政府工作报告》经代表委员审议讨论,顺利表决通过。
(1)上述材料表明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
(2)根据上题答案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阐述该市人大应如何推动政府抓好民生项目的建设工作?
B.[选修4——科学思想常识]
目前,国内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设计出一款新型公交——立体快巴。
“立体快巴”的每个设计细节,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如:“立体快巴”的两侧壁,上面实下面空,借鉴了“龙门另”(大型起重机)横梁和立柱的“门”字形结构;车厢横跨两条车道;下层像移动的隧道,不占同路面空间,这使“立体快巴”如同一辆在公路上奔跑的列车,可以通行高度在2米以下的小汽车,双方互不干扰,以此应对公交车和小汽车争路的现状。
(1)“立体快巴”的设计细节,运用的推理形式是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立体快巴”的设想是如何体现这一推理形式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电视台新闻访谈日记者围绕“关注用工荒,破解招工难”话题,展开调查和采访。
[新闻采访]
为了探寻“用工荒”的原因,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农民工:东南部地区的工资虽然较高,但生活成本很高,子女的教育受到很多限制,很难照顾好家庭。况且目前家乡就业机会多了,打工何必舍近求远。
技术人员:尽管在东南部打工收入较高,但是压力大,在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碰到许多实际困难,难以享受“市民”待遇,个人发展空间有限,所以更愿意回家乡创业。
大学生:我们希望有良好的薪资待遇、舒适宜居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能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到哪里发展都可以。
(1)当前为了解决用工荒难题,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期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评析这一举措。
(2)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满足劳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闻调查]
记者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搜集到美国商会上海分会最近的一个调查数据,28%的国际公司表明已经考虑在西部设厂,国内已有不少工厂迁移西部建设。就此专访了某经济管理专家。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企业向中西部迁移,主要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的选择。
(3)请你列举专家提到的“综合考虑的因素”的其中两个方面,并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记者感言]
曾几何时,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沿海,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逾月不退的“春运潮”;昔日那铺天盖地,蔚为壮观的“孔雀东南飞”景象已难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凤凰纷纷归”,真是沧桑巨变!
(4)结合以上材料,请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记者感言的认识。

为了杜绝“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消极腐败现象,准确衡量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同时为制定政府的宏观政策提供科学的统计资料,海南省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违反统计法律法规行为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对虚报隐瞒统计数字者亮起红灯。  
(1)这一规定确立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根据(1)的结论说明为什么要对“虚报隐瞒统计数字者亮起红灯”?

交通拥堵问题是人们时下关心的社会热点,2010年 12月23日北京治堵新政正式颁布。将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单双号限行、三环以内等重点区域提升停车收费标准以及限购等。
对于即将出台的政策,北京市民议论纷纷。
声音一:这些政策大多还是短期政策,限行岂能常态化,要真正解决拥堵问题,任重而道远。
声音二:不能停留在“限”上,还应在出行方式优化和扩容上下工夫。比如,继续大力优先发展公交系统,让公交地铁的班次更加密集,乘坐的环境更加舒适,运营时间要延长。
声音三:国家鼓励购买却限制使用,板子主要打在购车或准备购车的普通工薪阶层的屁股上,而对庞大的公车拥有群体,几乎毫无触动。
(1)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市民对拥堵问题、治堵措施的看法。
(2)如果你是北京市民,你会选择何种方式在市区内出行,并结合《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