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
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278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发展,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
B.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量外国人口流入英国城市 |
D.城市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大大小于乡村 |
据史料记载“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
C.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 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
历史上曾有过荷兰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②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③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④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82年,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止”。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