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
| 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对下边表格中思想家的观点或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 国别 |
人物 |
观点或名言 |
| 古希腊 |
普罗塔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
| 中国 |
孔子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 孟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A.普:肯定人的价值,第一次系统论证人生而平等理论
B.苏:对理性的追求,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C.孔:强调民本思想,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孟:主张民贵于君,对王权专制的明确否定
“放弃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秉忠心赤胆回国,高风标千古;战胜千难万险,献身国防科技,送两弹一星上天,汗青立功勋。”此对联赞颂了一位爱国科学家。下列对该科学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
| B.为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做出突出贡献 |
| C.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成为向“科学进军”中的一员 |
| D.在“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下,成功发射两弹一星 |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 料 |
结 论 |
|
| A |
《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
| B |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 C |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
龙应台说:“革新制度、提升文化,抽丝剥茧地理清问题所在,看准了问题下手,需要…长程的眼光,宽大的器识。”以下各项中,最适合给这句话作注解的史实是
| A.洋务派根据对西方的了解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 |
| B.维新派依据对西方的考查认为中国应实行君主立宪制 |
| C.王明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与民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 D.斯宾诺莎根据荷兰国情提出三权分立的主张 |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 A.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 | 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
| C.弃文从商成为时代潮流 | 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