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数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
C.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