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召除为丞相史除:授予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按:处置
C.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以……为兴趣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B.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

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②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文后小题。 (共36分)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①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②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 ①颓然:恭顺的样子。②王母:曾祖母王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竞以谷帛之遗:赠送。
B.骏于是之表:表彰。
C.优诏其高志遂:成全
D.冏之奇:认为奇异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②事王母以孝闻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D.①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②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为奉养曾祖母王氏,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他的孝顺也为张宣子所赞赏。
B.刘殷刚成年,就广泛地学习。阅读文章诗赋,精通经史;他性情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C.征南将军羊祜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同郡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庸人的见识,但竟佩服刘殷的孝心和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D.适逢乱世,刘殷多次放弃为官,但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刘殷应召到任,后又调任新兴太守,政绩突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⑵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
⑶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矜:自夸。
B.历职郎署,本宦达图:希图,谋取。
C.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盘桓:犹疑不决。
D.刘侥幸,卒保余年庶:或许。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②州司临门,急星火
③伏惟圣朝孝治天下④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A.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在年轻时就在蜀汉做官,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B.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C.作者在文中将孝情一泻到底,没有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孝情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D.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了“乌鸟”“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李密在《陈情表》的最后两段的重点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⑵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⑶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日:“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材料二: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
(1)请你根据上两段材料,简要概括“中庸”的含义。
(2)你如何看待“中庸”?

阅读下面的《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孟懿子为鲁国大夫,孟武伯为孟懿子的儿子。)
(1)以上材料体现了孝的四个境界,最基本的是,最高的境界是 (请用原文回答,2分)
(2)结合以上任意两则材料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对下列文中选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乌:怎么
B.沾卉木被:覆盖,吹拂
C.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沉潜:反复思索
D.是盖先王立教之意也微:微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①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②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①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②臣死不必,卮酒安足辞
D.①毋辄时俗之言②人之力而敝之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给文中画波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3)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