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异它甥。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及周武帝崩,后追思如丧所生。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后事元贞太后,以孝闻。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能辨也。炀帝时,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帝有天下,诏即所墓园为寿安陵。谥曰“穆”,后祔葬献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太穆顺圣皇后。
(选自《旧唐书·后妃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江南、关东不能为矣患:祸患
B.武帝深之纳:宠信
C.约中目者许之潜:暗中
D.后元贞太后事:侍奉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B.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C.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D.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氏深受武帝的喜爱,其年幼时曾建议武帝对皇后要多加抚慰,以百姓为念,争取得到突厥的帮助。
B.高祖在求婚的时候,射两箭各射中了孔雀的一只眼睛,窦毅非常高兴,于是将窦氏嫁给了高祖。
C.高祖并未听从窦氏的劝说将自己的骏马献给文帝,结果因为这件事遭到贬谪。后来寻找好的鹰犬献给皇上,被提拔为将军。
D.高祖拥有天下后,下诏在窦氏埋葬的陵园修建寿安陵,封窦氏谥号为“穆”,后来与高祖合葬在献陵。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能辨也。
(2)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梁书·刘勰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勰早孤,志好学笃:坚定
B.中军临川王宏兼记室引:征聘
C.论古今文体,引而之次:驻扎
D.候约出,之于车前干:拜见

下列句子中,表现了刘勰自信和倔强个性的一组是()
①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
②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③先燔鬓发以自誓。
④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
⑤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
⑥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家境十分贫寒,但他跟从出家的佛徒,勤学苦读,因而博览群书,精通经纶。
B.刘勰曾上书皇帝,请求祭祀二座郊庙的贡品应该和七庙一样改成使用瓜果蔬菜,皇帝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提升了他以示嘉奖。
C.刘勰编撰了《文心雕龙》五十篇,对古今文章加以评议,并在序言里对“文心”作了解释。沈约十分欣赏这部著作。
D.刘勰晚年在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起完成了皇上要求的对经书的考证、撰写后,向皇上提出出家的要求,终于如愿以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译文:
(2)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译文:

课外文言文
章溢传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黄寇犯龙泉,溢从子①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官以兵来,欲兵诛诖误②者。溢走说石抹宜孙③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从平庆元、浦城贼。授龙泉主簿,不受归。宜孙守台州,为贼所围。溢以乡兵赴援,却贼。已而贼陷龙泉,监县宝忽丁④遁去,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宝忽丁还。内惭,杀毅以反。溢时在宜孙幕府,闻之驰归,偕胡孙执戮首恶,因引兵平松阳、丽水诸寇。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辞不受。以义兵属其子存道,退隐匡山。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之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
(节选《明史·列传》第十六)
注:①从子:侄儿;②诖误:贻误,连累;③石抹宜孙:人名;④宝忽丁:人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溢从子存仁被执执:抓住。
B.集里民为义兵 集:收集。
C.以义兵属其子存道 属:同“嘱”,托付。
D.因引兵平松阳、丽水诸寇引:带领。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贼素闻其名,欲降之 B.溢以乡兵赴援,却贼
C.宜孙然其言 D.檄止兵,留溢幕下

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徒见欺于秦
C.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D.竖子不足与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兄止一子,宁我代。
(2)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野史不可信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公言参知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政之,回日即为同列也。’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予案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知枢密院,至天禧始拜相,距景德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昌武退朝,往之,门阑悄然。明日再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沈括自注云:“向公拜仆射,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予案真宗朝自文简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及文简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沈括《笔谈》又云:“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有小私带可服,候还京赐可也。’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晋公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七年幸亳州,丁晋公始以参知政事从。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在丁晋公上,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且既为玉带,而又名“比玉”,尤可笑。魏泰无足论,沈括不应尔也。
(选自南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卷四》,有改动)
【注】①〔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史书相对而言。 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③〔向文简〕即向敏中,文简是其谥号。 ④〔大耐官职〕指有气度,宠辱不动于心。 ⑤〔降制〕颁布制书。皇帝颁布的赦令、任命宰相等的文书,称为“制书”。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多失实:大抵
B.参政:努力
C.往:看望
D.候还京赐可也:不要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野史不足信”的一组是 ()
①越十一日虏退②距景德凡十四年③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④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⑤诏赐辅臣玉带⑥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真宗时的三个事例,说明宋代的野史、杂说由于多出于传闻,加上喜欢多事的人加以文饰,难免有失实之处。
B.魏泰撰《东轩笔录》记载,澶渊之役中,寇莱公因王钦若多次在皇上跟前进疑词,就建议真宗让王钦若镇守天雄军。
C.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向文简被授予宋真宗即位以来的首个仆射之职,但是,并没有表现出真宗想象中的高兴。
D.《梦溪笔谈》里称,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接受赏赐时礼让其他七位辅臣,意外得到价值几百万的“比玉”的赏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各题。
重游鼓山记
陈模
去闽垣五十里,有山曰鼓山,镇马江之中枢,为城东之屏障。山石荦确,野径纡回,寺观穹窿,松楸疏散。五里一亭,十里一阁,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
客岁,余买棹旋里,尘装甫卸,即雇笋舆,向东而行,直穷其。时适春和,晴空一碧,山容如画,笑靥迎人。才过五里亭,苍林荟蔚,香草缤纷,数树桃花,娇憨可掬。回忆十年前,老梅数株高出檐屋,今都就槁。寺僧易种以桃,千红斗艳,几疑武陵源尚在人间也。然余性爱梅,不爱桃,转瞬数年,景象一变,可以觇世态之沧桑矣。日午,入涌泉寺,随山僧啖蔬饭,既饱,摩娑四壁,旧题漫灭,不可复得。忆少时与吾友石生、霁泉雅集于此,浩歌狂啸,击碎唾壶,意气豪迈,不可一世。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霁泉墓木已拱,石生浪迹欧州,欲得再与把臂,付之梦想而已。
兹山终古不改,得于十年后使余重游旧地,人缘虽悭,名山之福犹获再享,亦幸事也。是夜辗转不寐,和尚云印极道绝顶胜景,邀余出游,允之。夜半首途,阴雾迷漫,咫尺莫辨。攀危岩,披茸草,蹀躞于磊砢中,约十余里,至朱晦翁所题“天风海涛”处,有亭翼然,颜曰:“观日”。惜为时太晚,日驭已徘徊于空际矣。俯视四野,群山如丸,千林若荠,行云奔逃,疾如飞鸟。宿霭作雨,忽阴忽晴,碧海接天,一色莫辨。近岩松涛怒吼,气象萧森,拉杂尘心,到此悉寂。下方缕缕炊烟,时已傍午。乘兴而下,抵喝水岩。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但彼辈无风雅者,殊觉可厌耳。
次早,得邮书,促赴芜湖,匆匆行迈,山灵有知,当为扼腕。倘天假之缘,数年后,得与石生再来一游,想亦山灵所深许。然使天或靳余英年,抑或靳我石生,不使再见,即再见,或不能携手重游旧地,因在意料中也。譬如半山亭之梅,悉变为桃,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安知桃之后,不有他树为之代庖乎?余之能否再游兹山,亦犹之梅与桃也。嗟呼!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舟无聊,挥毫记之,亦聊以志感云。
(选自(鼓山艺文志》有删改)
[注] ①荦(luò)确:山石不平的样子。②旋里:雇船返乡。③蹀躞(diéxiè):小步行走。④颜:用颜体写的匾额。⑤靳(jìn):吝惜,不肯给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穷其胜:美景
B.宿霭作雨宿:久获的
C.殊觉可厌:润足
D.舟无聊次:停泊

下列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游鼓山之乐的一组是
①山石荦确,野径纡回②山容如画,笑靥迎人③意气豪迈,不可一世
④名山之福扰犹再享⑤拉杂尘心,到此悉寂⑥复与方外群僧,纵谭琐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十年后重游鼓山见到不少挑树,因本性爱梅不爱挑,故他对寺僧有所不满。
B.山僧邀请作者半夜出游,他们历经艰辛,到达现日亭,可惜错过了日出的时间。
C.作者借助游山时行到梅挑相易的现象,抒发了对人世沦桑、命运无定的感慨。
D.本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体现了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文化情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流觞咏,恒集于此,盖福州第一名胜也。
(2)梅之福宁不及桃,而竟不及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