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B.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 |
|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D.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 |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对这一建议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针对叛乱七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的局面而提出 |
| B.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
| C.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 D.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 B.御史大夫 | C.太尉 | D.郡守 |
分封制的大规模实施是在周公摄政和成康时期,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把封建君主集权制推广到全国,从而确立了封建皇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被历史否定,代之以皇帝集权制,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可是到了汉代,分封制又在全国相当大范围内实行起来。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 B.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
|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 D.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①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②地方权力扩大,机构之间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不高③出现了权臣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局面④宰相成员增多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