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本诗使用了什么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题。
鹧鸪天
刘秉忠
残月低檐挂玉钩,东风帘幕思如秋。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①。
红叱拨,翠骅骝②。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楼。
注:①“稠”亦作“绸”。②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
词的下阕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鹧 鸪 天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è):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词中“夜光”指的是。“醉魂”指的是。
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
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 村 戴复古①
山崦②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