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 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知保安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①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注:①族帐:我国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所设的帐幕,也指部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间走归京师间:中间 |
B.真宗幸澶州幸:宠幸 |
C.其众数万薄金明薄:以……为簿,轻视 |
D.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引:退却 |
下面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⑤遂募兵筑万安城。⑥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A.③④⑥ | B.①③④ | C.①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家人,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经常让他在宫中护卫自己。 |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
C.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
D.周美对部下很好,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译文
(2)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追和①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①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啖薯芋啖:吃 |
B.辙亦迁海康迁:贬官 |
C.此所以深服渊明所以:……的原因 |
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赠送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②披草而坐 |
B.①自以为不若也②輮以为轮 |
C.①先君命辙师焉②则耻师焉 |
D.①以遗后之君子②举匏尊以相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
B.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 |
C.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陶渊明诗引》)
(2)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 |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
D.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行贾:市场价格。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B.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C.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D.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直接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 的非凡才华。 |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 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 达异邦,诗名远播。 |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遭挫折能顺其自然,借佛教生死之说安慰自己。 |
翻译题
(1)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2)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侑》)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达成“克己复礼”?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 奚故不朝?”对曰: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扁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 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 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变,抑手疾视曰疾:速度 | B.臣惧君之逆政之行逆:背离 |
C.公被狐白之裘被:披着 | D.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循:巡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B.臣以致无礼之实也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C.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乃令出裘发粟臣乃敢上壁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A.群臣固欲君之 / 无礼也力 / 多足以胜其长勇 / 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 不使也 |
D.群臣固欲君之无 / 礼也力多足以胜 / 其长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 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
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 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 |
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 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
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
(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第一则 :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第二则:
《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论世界帝国》:“虽然从施政方面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
(1)第一则材料中穆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三句话中所提出的三种官民关系的概述,请任选一种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