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中国的了解、感知、认识、定位和描述等,西方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文化心理等进行判断、取舍、抉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你若要了解其中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方案加以说明。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凡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b£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园。
(4)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部分西方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l斟经济”这一的观电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针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 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潜在的入侵威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产生不同认识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法国退回君主专制时期之所以富有成果,主要有一般与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前者与法国革命相联系,而后者则与波拿巴异于常人的才能有关。革命者亟力要创造持久的制度,但失败了。他们想干的事业实在太大;他们推翻了旧秩序,发动了对封建专制的欧洲的征战,努力制定各种宪章,还想把一个极为动荡的社会重新加以改造。但他们所做到的,只不过是勾划(画)出将来社会结构的轮廓而已。这座大厦理应由督政府去建立,却因为法国的这些新统治者异常无能而毫无进展。可是天才就在眼前,波拿巴恢复了秩序……。
——摘自(英)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
材料二人们发现,事实上,督政府的对外政策与革命前一样,毫无改变。此时法国出现了一位令法国和世界都遭遇不幸的人物,他继承了法国传统的“个人主义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他给法国带来了十年的荣誉,也给法国带来了最后的失败的耻辱。
——摘自(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文明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革命者亟力要创造持久的制度”在政治、军事、法制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拿破仑“继承‘个人主义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他”怎样在对内和对外方面给“法国带来了十年的荣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