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午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也为后世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套进步方式.那就是:
用和平变革曲万式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碧石世留下曲最驻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丁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秉旦
材料二 采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苹命的大门工业革命使英固成为世脊上最强大的固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脊。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健整十世拜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举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四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控制犯罪
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一个犯罪暴力冲突四处蔓延并难以遏制的时代。根据内务部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15年,7898起;1825年,14437起;1835年,20731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不难发现,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竞增加了6倍多。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工业城市格拉斯哥,1821年工人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9%,1838年上升为3.8%,1843年达到4%。在兰开斯特郡1841年死亡的102025名工人中.有83216人不到20岁,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2.1岁。这些人大部分因可以医治的疾病而死,只是由于贫困而无法得到治疗。国民体质下降,在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布尔战争爆发后,人们突然发现堂堂英国居然难以征集到足够的合格士兵。
一一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一一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说明“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这一论断。
(2)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出现了哪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3)据材料五,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和稳定产
生的积极影响。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从中可借鉴哪些有益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 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
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 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
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锄、凿和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
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
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
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
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
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
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清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
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来。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
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请回答:
⑴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
理由是什么?(6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6分)
⑶据材料三,分析运河航运对当地产生的影响。(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
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
形势下产生的。1848年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
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与此同时,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无产
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
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而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必须在
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国际主义
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
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们甚至没有想到,……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
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
各国的革命……。
……“孟什维克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口头禅是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
水平。”……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
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
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他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
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本书上
读到过,说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列宁《论俄国革命》
请回答:
⑴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述物质生产、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指的是什么。(6
分)
⑵据材料二概括第一国际产生的历史条件。(6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什维克强调的“文化水平”的含义是什么?针对材料
中孟什维克的论调,列宁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
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
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
——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
材料二: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
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
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
的困难。
请回答:
(1)材料一,概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⑵有人依据材料二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
理由。
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
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
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
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
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
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
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
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
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
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