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鼓风冶铁用),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8226;食货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两者之间有何关系?(6分)
(2)依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6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宪制成为一时的灵丹妙药。……所以北京派了几批人周游世界察访各种模式。伊藤博文以他的政治家风度劝告中国钦差大臣,皇帝如果把宪法钦赐给国民,他就可以继续居于国民之上而不致受其束缚;无论如何,最高权力不能落于人民手中。这个话,慈禧太后当然是百分之百听得进去。1908年她发布预备立宪诏书,以9年为预备训政期。1909年各省由少数有资格的人物选出的咨议局成立并立即派代表去北京。这些代表到北京后,即要求成立真正的议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材料二 民国体制原是模仿美国“总统制”建立的。总统权力甚大。当初建制之时,宋教仁曾力主采用法国的“内阁制”,而中山以为不可。中山认为建立民国,既然是要驱除鞑虏,推翻王室,则中国政府就没有再设虚君的必要。所以中山就坚持采取美国的总统制……
不过,在孙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时不足三月,建国架构便颇具规模。不论总统制也好,内阁制也好,三权分立,像模像样,上至宪法人权,改历易服,下及放脚剪辫,钜细靡遗,法制灿然,虽百世可知也。
——唐德刚《袁氏当国》
材料三《清帝逊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政府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宪政运动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与宋教仁的观点有无本质区别?请简要说明理由。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有人将它看成了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是否确立和实行宪政,是区别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政治尺度。所谓宪政指的是政府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只能依据宪法的条款来进行统治。它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驶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宪政体制的国家。美国人在继承前人的政治思想和英国的政治体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宪政思想,建立起全新的宪政体制……有学者把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分权称为“纵向分权”或“垂直分权”,以区别于政府内部立法、行政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横向分权”或“水平分权”。
——钱承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
(1)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归纳美国宪政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具体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宪政的认识。

阅读下列《十二铜表法》的法律条文节选,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六表 所有权和占有权
五、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
九、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十、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十一、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
材料二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
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五、疆界发生争执时,由长官委任仲裁员三人解决之。
六、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弯处为十六尺。
八、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九、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十、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材料三第八表 私犯
三、折断自由人的骨头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十、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十二、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
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十八、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
二十一、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作祭神的牺牲品”。
二十二、法律行为中的证人或司秤,如事后拒绝作证的,即为"不名誉者",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二十三、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
回答:
(1)请你依据对上述法律的解读,简要描述当时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2)请你依据对上述法律的解读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颁布《十二铜表法》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门的监察机构。秦设置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文盲率状况

材料二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表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1949
21000

1984
480000
28.7
2005
5040000
58.1
1952
66000

1988
670000
24.6
2007
5670000
50
1965
164000

1998
1080000

2008
5900000
57
1977
270000
4.8
1999
1600000

2009
6290000

1978
402000
6.6
2001
2600000

2010
6570000

1979
284000
6.1
2003
3820000

2011
6750000
72.3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信息,并分析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