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一一《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
──朱德《实行对日抗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宪法法院名誉主席阿尼巴利·马里尼指出,罗马法是了解中意两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桥梁,对中意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认为,罗马私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罗马公法的研究为我国法治建设带来了新的启发。中国社科院李步云教授指出,世界不同法系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罗马法系,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的精神,我们需要借鉴其共性,推动中国法治的进步。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表示,中国从清末变法开始就移植罗马法先进的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事立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多项原则和诸多制度都来源于罗马法。总结和学习罗马法传统有助于促进中国民商法的发展和民法典编纂的伟大事业。
——《罗马法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材料二参议或众议员不得在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或在其任期内支取因新职位而增添的俸给;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所有弹劾案,只有参议院有权审理。在开庭审理弹劾案时,参议员们均应宣誓或誓愿。如受审者为合众国总统,则应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主席;在未得出席的参议员的三分之二的同意时,任何人不得被判有罪。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表明了《十二铜表法》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部法律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说出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人民公社的特点,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 一大二公”。“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全国平均28个半合作社并成一个公社,变成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比合作社时扩大了 10倍甚至几十倍。“公”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制上:社员原来经营的自留地,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财产,甚至猪羊鸡鸭都转归人民公社所有。
材料三安徽凤阳小岗村被喻为中国包产到户改革第一村,如今又在试行“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土地经营方式的相同点,试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刺史六条问事”是一种西汉朝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其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材料二 孙中山早年曾崇尚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辛亥革命后,他以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为蓝本,构建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但他在长期考察欧美各国政治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诸多弊端,……立法机关除拥有立法权以外还拥有弹劾官员的权力,……美国纠察权归议院掌握,议院“往往擅用此权,挟制行政机关,使他不得不俯首听命,因此常常造成议院专制”。“议院专制”又常常使得行政机关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从而造成政府的低效能。为此,孙中山主张必须将纠察权从立法机关中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独立的监察机构。监察机关不仅要监督议会,同时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之处”。
——王英津《五权分立思想与三权分立思想之比较分析》
材料三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监察制度与雅典陶片放逐法影响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与美国三权分立思想在目的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中央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许多经验仍然值得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深受封建政权长期统治和压迫,中国农民普遍地没有文化知识和民主参政意识。中央苏区开展第一次选举运动,由于一般群众对于选举的印象很浅,对选举的意义认识不足,各地选举的空气一度异常沉寂......1933年进行了第二次选举运动,苏维埃政府普遍以乡为单位,组织了2至7人的宣传队,比较先进的地方组织了化妆讲演、演新戏、俱乐部开晚会、各学校上选举课等。为使宣传动员取得好的效果......分别召开了北部18县和南部18县两个选举动员大会外,还办了两期培训宣传和指导选举工作的干部培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规定,在开始选举的两星期前实行选民登记......通常做法是用红纸公布选民名单,用白纸公布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的名单......如福建上杭县才溪乡公布选民名单时,有一个省苏工作人员阙聚五,是个富农,但名字写在了红纸上,于是该乡群众向选举委员会举报抗议,不准在红纸上发布,不准他有选举权。
同时实行了候选人名单制......名单初定后张榜公布,每村一张,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当名单公布后,群众非常关心,在各人名下注写意见,如注明“好”或“不好”、“同意”或“消极”,还有名下注有“官僚”两字。
1993年8月至1934年1月的第三次选举总结前两次选举的经验教训,为方便选民参选而改变做法,把选举单位改为乡村居民,百把个人的村子或屋子,就可以单独开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这一改变与争取选举圆满胜利有很大关系,因为选举单位小不但可使选民多数甚至全体都到选举会,并且可使选民对于被选举的人选择更容易,选民的提案必定更好更多,日后的撤回权也更容易行使。”(《红色中华》1933年9月6日)
——摘选自《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
请回答:
(1)概括当时中央苏区为改进组织选举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不可摘抄材料原文)
(2)简述当时中央苏区改进组织选举的有效措施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科一“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1)材料一中“统一性、集权性”和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分别有什么表现?
材料二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5分)
材料三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3)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
时间 |
战国(公元前300年) |
西汉(公元2年) |
唐 (745) |
南宋 (1200) |
清 (1820) |
清 (1893) |
比率 (%)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7.7 |
(4)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大体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的政治因素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城市化率逐步下降的经济因素。你认为我国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