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将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受到各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开展了主题为“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社会各界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出谋划策。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材料二 中国居民消费率与OECD平均消费率对比情况
注:①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②OECD即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材料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中出现一些问题。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差是2.57倍,到2009年达到3.33倍;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已增至4.88倍,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2008年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人均GDP之比为1:3.3。
材料四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形成新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巨大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而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扩大内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积极参与此主题活动的政治意义。
(2)材料二反映什么经济问题?
(3)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内在经济联系?并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问题。
(4)结合材料四,说明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哲学依据。
2014年,8月28日,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文博会,立足本省、放眼全国、面向海外招商招展,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国内、海内外的客商前来参展交易,山东省对外推介文化产业项目1252个,投资总额近7000亿元,融资总额2900亿元,文化产品现场交易额近20亿元。本届文博会突出“文化齐鲁·创意山东”这一定位,深入挖掘和展示齐鲁优秀文化,重点宣传推介文明山东、创意山东、孔子文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等五大品牌,“鲁”字号文化产品占展会内容总量的60%,有力地展示了山东形象。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探究山东文博会的成功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启示?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普世价值具有普遍性,多元文化和自由是普世价值的基本要义,它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在当代,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不“普世”,个别国家把推广“普世价值”纳入其全球战略,常常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去垄断发展模式的话语权,甚至演化为普世霸权。现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制度、文化的“全球化”。对中国而言,破除“中国威胁论”悖论的唯一出路是实现“再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即尊重和表达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展示文明多样性的全球化。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构建具有普世价值的“真正的全球化”的理解。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如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不仅可以输出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同时,“一带一路”在提升我国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 缘迈向前沿。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领域的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 的有机结合。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材料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比2013年增加28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材料二: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制约就业的因素 |
具体表现 |
观念因素 |
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 |
区域因素 |
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 |
能力因素 |
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
信息因素 |
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
结合材料一、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