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材料二:
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到欧,皆密吾要人,中立之约甚固……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至。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三: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各6人,大禹、华盛顿、程德全(江苏省都督)各3人,康有为、袁世凯各2人……。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选取一幅宣传画,说明其放映的历史信息。
(2)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试据材料2、3及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结合所学,说明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观点与康有为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当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茶的时候,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但亨利八世却是天主教会的坚决支持者,由于他在反对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中的功劳,教皇克雷芒七世授予他“信念捍卫者”的称号。但当教皇拒绝了亨利八世要求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时,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与安妮·博林结合,并被革除教籍。他立即着手清除国内的反对力量,包括解散修道院,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格兰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正式把教会与国家合为一体。
——摘编自程维《宪政与宗教》
材料二
时间 |
事件 |
1534年 |
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
1571年 |
伊丽莎白女王指使英格兰教会通过《39条教规》,标志着宗教改革的结束,英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 |
1633年 |
查理一世起用威廉·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大肆迫害清教徒。 |
1640年 |
以清教徒运动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1689年 |
议会通过《宽容法》,赋予不从国教者以信仰自由。 |
1701年 |
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与天主教交往者、信奉天主教、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一律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 |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说明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历史上宗教与王权两者关系的演变。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法,以八股制义取士,实不足据。况有司故事奉行,士子以腐烂时文互相弋取功名以去,此人才所以日下也。
—— 林寿彝《射鹰楼诗话》
道光帝1841年上谕道:“近来士习未醇,往往怀挟入场,冀图抄袭。本科会试,经王大臣搜出十余名之多。”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23
材料二(1841年两广总督祁埙上疏)须就武备开取士之途……微寓变通考选之制。如文试第三场策问五道,请定五门发题:曰博通史鉴,曰精熟韬钤,曰制器远算,曰洞知阴阳占候,曰熟谙舆图情形……若兵书上祥(详)水战之阵法,图志则通外域之夷情,并足裕远谟而操胜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42
材料三各省学臣于岁(注:1888年)科试时,生监中有报考算学者……赴总理衙门,试以格物、测算、及机器制造、水陆军法、船炮水雷、或公法条约、各国史事诸题,择其明通者,录送顺天乡试……与通场士子一同试以诗、文、策论……此项人员若于会试中试后,得用享职
——《醇亲王奕譞等奏折》
材料四(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谕)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光绪朝东华录》
(1)材料一反映清中期科举制度存在着哪些弊端?
(2)材料二中祁埙的科举改革建议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什么样的改革宗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清中后期科举改革的历程及其特点。
(4)综上所答,说明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图1、图2、图3、图4)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图3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反映的突出特点。与图3相比,图4反映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这新旧交替的变动中,请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图4促进共同发展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模看,15世纪(明中叶)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175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仅占23﹪;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历史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
(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
(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
(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