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这主要是指他
| 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 |
|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 |
|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
| D.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 |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 “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 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有学者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东亚的奇迹”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
| B.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造就“北大西洋的胜利” |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北大西洋的胜利”的重要原因 |
| D.“新经济”的广泛兴起促成了“北大西洋的胜利” |
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反映出()
|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
| B.突破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传统观念 |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
|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
下图是新中国某时期河南省某县行的“觉悟票”正面及背面说明,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的产物 | B.人民公社时期刮共产风的产物 |
| C.平均主义大锅饭受挫后的产物 | D.大跃进运动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