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根据文史知识判断.下列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A.《道德经》、《诗经》归入经 | B.《水经注》、《资治通鉴》归入史 |
| C.《孟子》、《韩非子》归入子 | D.《离骚》、《聊斋志异》归入集 |
美国一家报刊写道:“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轿车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对那些靠政府保护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来说,生计有可能变得艰难。”作者认为入世可能
| A.扩大中国的贫富差别 | B.增强居民的社会购买力 |
| C.冲击中国的落后产业 | D.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
9月14日(蒋介石)日记云:“阎之罪恶甚于宋之(失)平津,其为无胆识,一至于此,实为梦想所不及也,可痛之至。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矣。”与蒋介石所痛有关的战事是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
|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
| C.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
| D.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A.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 B.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 D.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