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当我们考查 19 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坡、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中,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民国初年,战事平息.但经济状况并未有根本好转,汉口商业一蹶不振,资本家大多都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投资。虽有省城文式官员以维持大局为主义,纷份集资作种种于国计民生有益之经营,但是也有些官员竟明目张胆开设戏园、客找、番莱馆等。
湖北的财政状况也不好,从收入来看,正税不计外,起义之始破坏巨大,如签票余利、官钱余利、赈局米捐、行业商捐、四厂租息、汉镇房捐以及杂捐杂收等项,有的当然消灭,有的已归无着,有的尚待整理,仅盐税一项超过战前;从支出看.虽然前清时代每年解部款、协款、赔款及荆州满饷共约数百万开支停止,但军费开支增加,裁兵之耗费也较大;从外债看,所欠总计二百三四十万金均归湖北财政直接筹拨。
武汉金触一向被外国银行所操纵。起义各钱庄、行商悬欠银行四百余万无着。所以各银行紧握基金,不再放松,造成挤兑之风。金触业不稳定之情形使商业雪上加霜。尤其是因革命而革去之行业及逐渐走向淘汰的行业如帽庄,如靴鞋,如整容,如衣庄,知典当,如绣货,如嫁衣,如盐行,如桥行,如土膏,要么已经消灭,要么生机一线。
民国初年移风易俗,导致一大批传统工商业行当的破产和倒闭,失业者增多,武汉大街小巷老少乞丐追逐行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民国的到来给武汉市民带来的直晚感受并不是幸福,而首先是转型期的阵痛。
材料三:“先有革命党人焦达峰为解决资金不敷之问题,将达城庙金菩萨盗取,但因官府追查甚急,盗取的金菩萨得而复失;又有湖南人邹永成从第三十标军医江亚兰处配置麻醉品设计醉其婶母以获取金首饰价值数千金,结果迷药无效,无功而返。”
——《辛亥革命史料汇编》
材料四:“先租房屋一栋于汉口法租界长清里为总机关;复租一室于武昌胭脂山为分机关;又开一酒馆于武昌黄土坡的招待所,此三门面撑开,而资金去其半矣。”
——居正《辛亥杂记》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辛亥首义造成了怎样的“阵痛”?
(3)从材料二、三、四的史实中谈淡你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 800英里
6 420英里
俄国
1 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材料二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9 600多里,但其中8 900多里是由外国修建并控制.清政府自主修路仅660多里。到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 000里,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此时期的铁路修建有何特点,为什么?
(2)这种铁路修建方式产生了什么结果,并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二,概述民国时期铁路修建的变化情况,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以服饰、饮食和住房为例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何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考,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在《秉烛里谈》
材料二

穿西装带领结的男子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

西式点心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以现代化为中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史学研究的方向之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的工业化,19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上述经济上的工业化有哪些显著特征?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失败,又有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强大风暴,使清朝统治者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封建官僚感到面临着千古未曾有过的变局。祖宗走惯的老路已远远不能应付新的局面,必须探索新的出路,寻求新的对策,方能维持统治。
出路何在?他们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拥有比中国旧式武器厉害得多的“坚船利炮”,外国军队的训练有素,也远胜于中国的绿营、八旗。他们在同外国侵略者的实际接触中,还感到这些外国人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并不准备推翻清朝统治而取而代之。因此,他们主张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力保中外“和局”的条件下,换取列强的支持,引进洋枪洋炮和西方某些先进技艺,求得“自强”,确保清朝统治。
请思考:洋务运动的出路怎样?你从这种结果中得到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