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0 年 l 月 18 日至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30 年来中央先后召开 5 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来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发展特色农牡业,抓好一些重点大型工矿企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西藏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赋予西藏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推进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和通信等设施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增收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各族群众特别是农牧民收入;建立和健全杜会保降制度.配套了惠及各族人民的大量特珠优惠政策.如农牧民子女上学、农牧民养老保险等。在丈化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推进基本丈化设施建设,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材料二 在中央大力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同时,西藏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人口与资源的矛质也日益凸显。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西藏,自然资源虽极其丰富,但生态环晚极易破坏且难以恢复。
西藏作为传统的农牧业社会,本就存在着人口与土地、草场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储备的西藏,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进行勘探开发;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使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对西藏显得尤为重要。
(1)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中央政府有关经济举措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中西藏的事例,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都江堰在工程设计上可谓是巧夺天工。引入都江堰的岷江水首先经过“鱼嘴”分流,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接下来由飞沙堰负责排沙 ,确保内江通畅;最后由宝瓶控制内江进水量。三个子工程统筹布局,融为一体,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了防洪灌溉的总体功能。
(1)结合材料一,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
材料二: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治水《三字经》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功能显著。同时,治水《三字经》中强调“遵旧制、勿擅变”。“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治水中总结出的用水经验和方法,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2)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人们在治理都江堰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014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明确节能减排时间表,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1:2010-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图2:2013年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注:化石能源指由古动物、植物遗体变化形成的能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化石能源,则指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中国承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为加快节能减排,M市进行一揽子政策创新,主要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放宽治污行业市场准入,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治污行业;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简政放权,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放宽治污行业市场准入,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监督有力的治污体制。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M市一揽子政策创新的意义。
材料三:为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节能减排政策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群众的合理诉求,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设立节能减排热线电话并对社会公布,对反映的失职渎职问题一查到底。
(3)结合材料三,分析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做法是如何推动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的。
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3月在几内亚等国家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埃博拉成为世界性联合行动。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1976年最早暴发埃博拉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暴发也无有效办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还是一个相当长期艰巨的任务。人类要彻底战胜埃博拉病毒,需要准确掌握发生条件、传播方式、研制疫苗等许多步骤,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逐步实现的过程。现在中美等国医学界正在加紧研究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最新消息,美国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两位医生在回国接受试验疫苗后,已出院与家人团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将来最终取得成功。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说明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材料一: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已不是主要问题,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主导产业发展,根本化解办法是靠市场机制,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
材料二:近十年来,中央淘汰过剩产能的工作陷入了“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2003年国务院列入过剩产能名单的有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2006年增加到10个,2013年扩大到19个。因为这些项目投资大、产值高,能强力拉动地方GDP,带来税收和就业。市场好时,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推进本地企业产能扩张,市场差时,则会本能地阻碍本地企业退出或被兼并,甚至“别人下马我上马”。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越淘汰越过剩”是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针对产能过剩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有人说,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是要“管住政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地方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方法论要求。
材料一:2014年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达成上百项成果倡议,最大看点就是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启动,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路线图。习近平指出:志同道合是朋友,求同存异也是朋友,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真正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1)运用“当代国际关系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呼吁求同存异,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合作之洋?
材料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17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会谈,双方共同确认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预计2015年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根据谈判结果,在开放水平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包括铝土矿、动力煤等关税最终降为零;服务领域,彼此向对方作出涵盖众多部门、高质量的开放承诺。投资领域,双方在协定生效日起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0多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21世纪经贸议题”。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自贸协定对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有哪些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