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微型小说,完成1~4题。
意 外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1. |
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
|
2. |
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会为警方提供哪些信息?
|
3. |
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
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 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
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本句的本体是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②老师出了道作文题,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道:“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
暑,您总是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月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③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④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
在此献身。
⑤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⑥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色的“阅”。第二天,他又出道作文题,
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⑦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业,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
⑧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有通电。
⑨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体交叉桥。
⑩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有块厚厚的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⑾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⑦“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⑧中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买回了一箱蜡烛。”
这里蕴涵了老师哪些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中“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却执意不用灯,偏要点上蜡烛,
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文段⑨中“十多年过去了”一句在全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B.本文在刻画渡工和老师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但没运用语言描写。() |
C.本文借助衬托、对比、照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 |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③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⑥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⑦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⑧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⑨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⑩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⑿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⒀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解释文中的词语.
缩影()憧憬()
裨益( )共识()将上述语段按照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用“//
划分为四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上述摘引的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 B.说明 | C.议论 | D.抒情 |
联系全文,具有点题意义的上述语段中的句子是()
A.① | B.⑤ | C.⑩ | D.⑿ |
问题探究:
①怎么理解: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
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句中“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就作者这个看法请你举一个著名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并稍作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者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段话,把“文学”、“感情”、“修养”三个词语串联起来。(不多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②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③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④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⑤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⑥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⑦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⑧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⑨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⑩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⑾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⑿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⒀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解释文中的词语。
慷慨()油然而生()
感慨万端()依稀()用“//”划分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__描写,生动而传神。
本段文字的第①句与第⑿句从意思表达上来看,显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而本段文字内在结构上则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___的思路特点。
问题探究。
①“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句中,“这种
感情”到底指什么?而学生们被什么“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一句中“年轻的新派人”该作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说“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
眼睛”一句表达的意思。(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