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是近代宪法的策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们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

时间
政体
国体
大革命之前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君主专制)
封建专制
1789-1792年
君主立宪制(1791年通过宪法)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1793、1795、1799、1802年宪法)
资产阶级共和制
1804-181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宪法)
资产阶级军事专政
1814-1830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宪章)
半封建性质
1830-1848年
七月王朝(1830年宪章)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宪法)
资产阶级共和国
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宪法)
资产阶级帝国
1870-194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
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三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更换宪法实属罕见……但是,它们大都受革命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反映和巩固了革命的光辉成果……很多宪法还将《宣言》作为序言,或者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的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件英国宪法性法律,并作出简要评价。(3分)
(2)根据图表分析法国政局的特点及其成因 。 
(3)材料三所说的《宣言》是指哪一部历史文献?哪一年什么机构颁布的?(2分) 
(4)综观以上各国宪法及其变化发展,你得到什么启示?  (1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英国内战 法国的沦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3)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对官僚地主妥协
C.准备废除科举制度 D.认为地方教育水平大有提高

(4)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双方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之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和区别?

观察右图,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回答:

(1)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看图读史,断定正误,错的一组是
  (1) (2)(3)

A.图(1)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宗旨
B.图(2)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和平均主义。
C.图(3)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
D.《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但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却是相矛盾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