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原则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00年前后,世界整体化进程加速。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题。
材料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
(2)世界整体化进程加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Ⅲ》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文学的特点,并写出20世纪初亚洲两位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材料三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等六个方面,对于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一度曾经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化等等趋势,曾经的盛景渐渐消损,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的生存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根据相关材料说明联大决定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的理由?决定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2)结合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现巴以和平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3)巴以冲突在地区冲突中颇有代表性,双方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多年文明成果毁于战火……请你就战争与文明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诉专业)

材料一 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7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面告罗斯福,指出在苏、日未公开决裂以前,蒋参加会晤是否将使斯大林感觉不便?建议美、英、苏三国领袖可先行会谈,若有机会,他本人愿随时与罗斯福晤面。……10月28日,在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结果得有裨于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余尚不知斯大林能否与我会晤,但在任何情况下,余极望与阁下及丘吉尔能及早会晤于某处。时间定为11月20日至25日,余思亚历山大(埃及海岸)当为一良好地点。”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当如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9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于2 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将“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
材料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含钓鱼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
——戴自新华网《战史今日12.1:开罗宣言发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有哪些典型特性?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摘自《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摘自《丘吉尔的一生》
(1)在材料一、二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古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