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三】“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
——《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
(4)根据材料五归纳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说明奴隶贸易对欧洲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总结概括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6世纪,在意大利由市政当局或宫廷开办的、不受教会控制的学校中,最为著名的是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称为“快乐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维多里诺及其“快乐之家”》
(1)据材料一,指出孟都亚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从文化的角度说明其历史背景。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变化。
材料三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在国会讨论该法时,提案人福斯特说:“我们决不能再拖延下去……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同样……给人民以政治权力,我们就不能再拖延他们应受的教育。……迅速发展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强盛。”
——摘自《近代英国教育》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向。
(4)结合以上材料,就“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该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据材料一回答)?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年度 |
公元 |
口数(口) |
每口平均亩数 |
顺治12年 |
1655 |
14033900 |
27.63 |
康熙50年 |
1711 |
24621321 |
28.15 |
乾隆31年 |
1734 |
208095796 |
3.56 |
(2)材料二折射了哪些信息?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英中两国人口政策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何看法?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形成及南海问题由来》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材料二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2)结合材料二,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海权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
材料三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的活动目的。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
(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