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后来逐渐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其历史根源是
| A.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 B.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过小 |
| C.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 D.日尔曼人特别骁勇善战 |
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什么原则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公平、公正 |
| C.谨慎履行契约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 B.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
| C.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 | D.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向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
|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
|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
| C.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
D.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