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湖北省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 材料反映了
| A.这种目标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
| B.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
| C.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 |
| D.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盲目冒进,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邓小平提出了
| A.对内改革 | B.一国两制 | C.创办特区 | D.对外开放 |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下面对“共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 B.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 |
| C.两岸实行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 D.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过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做好就行了。现在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与以上变化有关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制度 |
|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前 |
|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 C.赶走了欧洲各国的侵略者 |
|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展 |
|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
|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这一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