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3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予以分析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不能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在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上有何发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答出2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 
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立民主政治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据此回答:
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将这些理念变成现实。
(1)英国的《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简要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客观条件。
孙中山将在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他说:“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共和政体)。”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
(3)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

【材料一】

图一甲午战争图图二时局图
【材料二】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你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政治漫画,图中两导弹分别指代美国和苏联,导弹下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

材料三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两国讨论的结果推动了什么组织的建立?
(3)“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新世界格局的确立,将取决于何种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