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含义是
A.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
B.认为人的知识越多品德越高尚 |
C.道德知识仅适用于理念世界 |
D.道德的标准是因人而异 |
下列图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党员数量和成分构成变化的情况,导致a年到b年变化的
原因()
a年 b年 a年上半年 a年下半年 b年6月
图一 党员成份构成变化图二 党员数量变化
①国民革命失败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③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A.灵活的策略 | B.洋人的朝廷 |
C.无奈的选择 | D.末日的徘徊 |
著名学者萧功秦指出:“从清末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
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
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清末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减弱 | B.顽固派势力远远超过了改革势力 |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 D.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
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