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注]: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延孝胸有韬略、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乃以百骑奔于唐 ②因见崇韬言其不可
③出其不意,捣其空虚 ④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
⑤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 ⑥会孟知祥夹攻之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
B.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
C.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
D.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则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圣人无常师 |
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 |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
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 | D.问其遗老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D.①高帝笑而起②泉涓涓而始流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译文:
(2)项伯常屏蔽之。
译文:
(3)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满足 |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 |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 |
D.汤放桀放:流放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
拓展阅读用“/”给下面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这篇短文的寓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急:急忙 |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C.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恩惠 |
D.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 |
B.共其乏困吾其还也 |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以乱易整,不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夫晋,何厌之有?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