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2分)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玉成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帚,试图耙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脸,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句子需要重温。
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在用她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内心就像蓄了雨的云,轻轻地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不管天气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就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他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那些齐刷刷落掉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
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
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
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它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落叶”在文中的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写祖母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写祖母所用的艺术手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说,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是的,每个生命的不同阶段都需要“珍重"。请你说说人生该怎样“珍重"?(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松子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吃的。怎么样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会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引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答:
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
答:
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在中国古代。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
古代身份证上信息比较简单,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就是一个物证。但它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古代和今天一样,确有假身份证,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
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有两种办法可以防伪。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是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有袋子。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即不同级别的人,制作身份证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样。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将军们使用。唐朝实行身份证制度时为什么不用虎形符?原来,这是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后武则天改朝大周时,为什么也不用虎而用龟?可能是龟比鱼更珍贵、更受尊崇的原因吧。虽然不久后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一个过去特流行的词汇——金龟婿。金龟婿是优质女婿的意思,你想想啊,女儿找到了一个身份证是“金龟”的男人做老公,最低也是三品大员啊。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牙牌和腰牌,则是明清时候使用的身份证。牙牌是一种小片儿,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
信息较为复杂的古代身份证出现在清朝。清代身份证叫的最多的名称是——“腰牌”,腰牌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更绝的是,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这也许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要贴照片的起因。把面孔特征写到腰牌上,是极为厉害的一种手段,当时还没有整容术,面部特征信息十分管用,想冒充还是颇为困难的。
关于古代“身份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身份证”有时只是一个物证,上边没有标明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甚至没有姓名。
B.在唐代,“身份证”上的信息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儿,会写有单位。
C.古代“身份证”上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D.明清时期的腰牌上信息较为复杂,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等,还都会注明用途和持有者的面部特征。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身份证有不同的种类,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表明等级的身份证最为流行。
B.古代的等级身份证有虎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多种样式,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
C.古代身份证制作材料多样,如牙牌就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不同的材质表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功能。
D.把面部特征信息写到腰牌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伪手段,想要假冒很困难,这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要贴照片的起因。

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持有身份证。
B.古代身份证信息简单,所以很容易造假作伪;像今天一样,古代也有持假身份证行骗的现象,甚至连皇帝都敢骗。
C.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为每个身份证配做一个 “鱼袋”;二是为不同级别的人选用不同的材料。
D.武则天改朝大周时,用龟符做身份证,而金质龟符只有高品阶的官员才拥有,于是金龟婿成了优质女婿的代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姊姊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已经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自己,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注: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她母亲是“知识女性”。 炎樱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的同学,年轻时候的炎樱性格开朗浪漫,是张爱玲的挚友。
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为什么一再辍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张爱玲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从中对张爱玲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事实与解释
李德顺
①给你一种似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打着科学或哲学的旗号,加以似是而非的解释,借以诱人上当受骗,这正是众多骗术的常见伎俩。我们要想识而破之,不入其圈套,就要保持头脑清醒,特别要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
②首先,应当注意“事实”究竟是什么?这里大有讲究。比如魔术师在台上,可以当着大家的面把一个人分成几段,移来移去。然而这里的事实是什么?是一个活人真的被肢解了吗?当然不是。成功的魔术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使观众产生了‘一个人被肢解了’的视觉心理印象”这个事实,并不是真正杀人并使他复活那个事实。“心理事实”也是事实,但“此事实非彼事实”,不可混淆。
③相反,假如有人用魔术师同样的办法,却宣布说:“我有神通,能够把一个人肢解,然后再让他复原。”那么这人一定是个骗子。因为他标榜的是虚幻和假象,不是事实。然而,许多受骗者却分不清这里的两种事实,从而导致真假不辨。比如,有人通过某种表演,宣称“把水变成了油”,你不去考察水分子是否变成了油分子,只看有燃烧发生,就信以为真,那么就是没有抓住真正的事实,因为“眼见之实”并不一定是“自在之实”。
④其次,是要抓住“解释”,弄清它的根据。解释不等于事实,一种“解释”同它所解释的那个“事实”之间,是否真的有联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解释可以有多种多样,怎见得就是你说的那个原因和道理?等等,这里同样大有讲究。因为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即使事实本身确凿无疑,面对一个同样的事实,人们之间也会有彼此不同的解释,在科学上有时也是如此。既然这样,那么在各种各样可能的解释中,我何以要相信你的解释?也就是说,弄清一个解释体系同它所解释的基本事实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非常重要。否则“听风就是雨”,见到一点事实就轻信一套解释,就很容易落入圈套。
⑤比如,骗子们常常先给你一个看来无可否认或无法验证的“事实”,比如他那一套“在别人那里或别处如何如何有效”之类,然后向你灌输一套他编造出来的“解释”,其实不过是用以转移注意力,让人忘记从事实本身去找证据。特别是当人们对具体的事例(“事实”)缺少足够知识,很需要解释而自己又不能解释的时候,这种手法就很容易奏效。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受骗者虽然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在看和听,但实际上却是用人家给你的思路在思考了——也就是说,受骗者的感官还是自己的,而头脑却被换掉了。欺诈的妙用,常在于此。
⑥与之相反,正派人的正派做法,是对自己的“解释”高度负责,决不夸大其词、随意乱说。科学是诚实的,真正的科学家是诚实的人,他们从不靠吹嘘,也不爱搞“炒作”,总是老老实实地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并且总是界限明确、认真负责、留有余地。有时即使解释得不够完善,那也主要是发展水平问题,而决不是有意欺骗。在科学的解释中,至少对“解释与事实的联系”是认真负责的,解释的根据都是来自发展着的实践,有据可查,并且都经受过、并将继续经受严格的检验。
“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应该怀疑的,就是一般说来,没有什么能够比依据科学和实践的解释更可靠。所以,我们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诈骗的危害。
(选自2012年9月3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认真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我们就能保持头脑清醒,对骗子常用的伎俩就能识而破之。
B.魔术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比如大变活人、肢解活人、空手穿玻璃,其实这种表演既是事实,也不是事实。
C.同一个事实的“解释”其实并不止有一种,也并不是每一种“解释’与所解释的事实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D.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因而他们的解释也总是正确的。

E.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才是我们对待“解释”的正确态度。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事实存在不同种类,彼此之间存在不同,有些骗子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同而施展骗术。
B.骗子所呈现的事实如果没有问题,那他对此事实的“解释”则一定是有问题的。
C.如果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圈套里,就会不自觉地依其预设的思路思考,极易相信其所述而上当受骗。
D.明明看到演示的是真黄金,可买到手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假黄金。这就是“解释”环节出了问题

第③段中的“两种事实”指的是哪两种事实?这两种事实有何区别?(4分)
第⑦段为什么说“‘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请作简要说明。(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流余韵话板桥
公元1765年12月1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在当世被板桥骂过的世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商们的金钱。
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到20世纪40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
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能陪出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可谓“活人一术”。
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民间,在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
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了这样的对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
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
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
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糊涂”的庸俗解释:“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
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
(节录自《郑板桥》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板桥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怎么理解“难得糊涂”?
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