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某种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这个“法律观念”是
| A.抽签选举、轮流坐庄 | B.自由、平等、博爱 |
| C.人人平等、公正之上 |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希腊的地理环境必然导致个人主义 |
|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
| C.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议会进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这是哪一次历史事件的结果
| A.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
| B.1832年议会改革 |
| C.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
| D.2007年布朗出任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 年估计约有1 亿多美元,到1914 年时已增至9 . 6 亿多美元… … 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