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舍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
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 |
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 |
D.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
E.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
答: 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痛苦)哦!
周朴园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待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
……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请用三个词语概括选段中周朴园情感变化的过程:
周朴园向人打听鲁侍萍的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人之常情,不管鲁侍萍是生是死,周朴园对她的感情始终是一致的。 |
B.是做给他人看的,目的是借以维护他在家庭及社会上的地位、声望。 |
C.有真实的一面,因为他与昔日的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而现在的家庭很不如意。 |
D.有虚伪的一面,因为他确信侍萍已经死去三十年了,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 |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
A.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
B.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
C.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
D.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
体会下面一段对话,指出括号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A.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关于无锡的人和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掩盖,用“我们”而不用“我”〕 |
B.鲁侍萍:亲戚?〔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掩盖自己的罪行,也带有一丝忏悔〕 |
C.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人还活着,修什么墓呢〕 周朴园:怎么? 〔不解〕 |
D.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你想和她叙旧吗〕 |
周朴园:(惊愕)什么?〔那太好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阅读越剧《红楼梦》之“宝黛初会”一场戏,完成19-2l题。
(众声)宝二爷回来了,宝二爷回来了。
宝玉:老祖宗安。太太安。
贾母:宝玉,家里来了客人,快过来见过你林妹妹。
宝玉:林妹妹——
(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挟柳。
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玉: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白)唉,这个妹妹好像是看见过的。
贾母:啊呀呀!又要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啊。
宝玉:虽没见过,看起来面熟,心里好像相识的一般。
贾母:哦,好啊,这样嘛,以后在一起,就和睦了。啊哈哈!(对黛玉)坐下坐下。
宝玉:妹妹,你读过书吗?
(黛玉点头)
宝玉:尊名?
黛玉:名唤黛玉。
宝玉:表字呢?
黛玉:无字。
宝玉:无字?!未若我送你一个表字,曰“颦颦”如何?
(黛玉看见宝玉佩戴的玉)
宝玉:妹妹,你有玉没有啊?
黛玉:我没有玉,你那件玉想必也是一件稀罕之物,岂能人人都有的!
宝玉:(摘玉扔玉)什么稀罕的东西,人之高下不分,还说灵不灵,找可不要送东西!
贾母:孽障。你生气啊,要打骂人容易,何苦去摔你那命根子!
宝玉: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今天来了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她也没有,哼,可见不是好东西!
贾母:宝玉,把它戴上!
熙凤:宝兄弟!
王夫人:哎呀,宝玉,你快戴上!
贾母:宝玉!
王夫人:宝玉!
贾母:宝玉!
王夫人:宝玉,当心你爹知道,快戴上吧!
(熙凤给宝玉把玉戴上)
熙凤:宝兄弟,老太太不是常常说的吗,这富贵家私,就指望着这个命根子呢。阅读上面的越剧选段并结合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概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林黛玉眼中的发展变化。
(1)小说与戏剧同属叙述文体,通过对情节的编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对生活的审视和思考;由于二者不同的艺术特性,其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试就上面越剧片段(节选)和小说原著进行比较,分析两段文字人物出场时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探究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对“摔玉”一节,小说《红楼梦》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摔玉后)贾母忙哄他(宝玉)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
在改编成越剧时,编剧把它改为“熙凤给宝玉戴上”。这样的改动在一些名著的改编时并不鲜见,这一改动效果如何?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小渔村童话
一听说小渔村名叫“浮叶”,我就来劲了,乘登陆艇过大海,又坐吉普车,在新开拓的机耕道上颠了一个多小时,——我胃下垂了7厘米,连咳嗽都得小心翼翼,这次真是乐此不疲!
吉普车在村边停下。村边就是海边,向导一出车门,几个在海涂上筑蟹房兼抓跳跳鱼的汉子就深一步浅一步涉过来,“老兄老弟”地打招呼,露出一口口吃鱼吃虾钙质很丰的雪白牙齿。
有人稀奇地叫了一声“四目”,很地道的闽南话,被我不小心听见了。我条件反射地托托眼镜,觉得挺形象,便鹦鹉学舌:“四目!”他们也不尴不尬,笑着起哄:“我戴戴看。”他们把浸透盐水的粘满泥花的手,往古铜色胳膊上腿上擦了擦,那个叫我“四目”的捷足先登,接过眼镜戴了:“不行不行!头晕!”他的头像摇得像拨浪鼓。另一个说:“像在晕船。”其它人便放弃了。然后互相取乐:“不识字,出门戴草帽,回家戴夜壶!”他们那样爽朗,我也全忘了淑女模样,第一次在陌生人中间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问:“你也是闽南人?”
“南安水头。从前也是大海边。有一条闻名天下的五里石桥,后来围了海堤。现在堤上通公路了,堤内还种庄稼……”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词,自顾自感感慨着。
被他们打断:“你比我们好!我们在这里住一二百年了。”嘿!一二百年?我不信。
“老伯公讲古:三个不知是同安南安还是惠安的结拜兄弟,搭人的船去走番。海上遭遇强台风,船漂到这里翻了,只剩下三兄弟从倒扣的船舱里钻出来。一看前面浮出一叶救命的陆地,所以叫浮叶……”
不知不觉走入村里。那个叫我“四目”的指着路边的石房子:“我的厝(cuò),坐一下?”我欣欣然:“好咧!”
先到古井边洗脚洗手。 一只花鼻小狗咬着一朱衣女子尺八裤腿闻声出来。叫我“四目”的笑眯眯地介绍:“我的婆娘。”
我听了为之一乐,这传统的美声叫法,城里早就没有了,这里倒还流行。我也跟着叫“婆娘”,她脸红了,脸上漾开的皱纹像一朵朵菊花。
我蘸一指井水放嘴里尝尝:“奇怪了,旁边就是大海,这水怎么倒不咸?”
“婆娘”说:“哪!打十口井有八口是咸的。这里的人家儿子上了16岁,做父母的就和他去找水源。打好了井,就在附近起厝……”
我唱喜歌般称道:“起大厝,娶媳妇。”
大家高兴起来,说:“托福托福!”可能是什么习俗,还都过来揪一下我的耳朵,让我又痛又快。
我看了表,提出要去看看海。叫我“四目”的说:“退潮了。明天起大早吧!今晚就在我家做客。”
“婆娘”一听,欢喜地过来握我的手时,问:“肯不肯?”
向导一点头,我立刻表示同意。
几个汉子商量要大吃大喝一顿。用火柴梗抓阄完,就分头回家拿海鲜去了。
天黑下来。我到处找不到电灯开关,一问,才知道小渔村祖祖辈辈都没有用过电。“婆娘”去点亮豆油灯。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可我没有时间细想,八仙桌已被抬上石厝埕(chénɡ)埕顶。九节虾、大仁蟹、海瓜子、牡蛎、章鱼、鲍鱼,都只有盐煮,原汁原味。喝着陈年腊酒,听讲黄花鱼汛的喜悦和沉船的伤心事……直到月凉如水,人才依依散去。
晚上“婆娘”陪我住。临睡之前,我换了一件真丝镂花睡袍。她眼睛亮亮地绕我转一圈,笑道:“像一床蚊帐。”我也打趣:“像一床渔网。”她忍不住笑弯了腰。
我要去闩房门,被“婆娘”叫住:“免关,没人会来吵你。”
“那——防贼呢!”
“婆娘”打开梳妆台:“没贼!金子都不会丢掉。没人会做贼!”
我勉强躺下,结结巴巴问:“那么做门干什么用?”
她奇奇怪怪的反问我:“没门,人怎么进厝?”我闷了好一会儿,告诉她:“我们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是铁门、纱门、木门,还怕不保险。”
“唉!”她同情地叹口气,“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作者写小渔村“浮叶”得名的原因有什么作用?(6分)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6分)
① 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
答:
②“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
答:用四个词语概括“婆娘”的性格特点。(4分)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和“婆娘”的对话起了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界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觉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戴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惊诧于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的孩子,就这样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一种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爱自然的青年。作者在第⑦段中说“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句中的“误区”具体指什么?
作者通过具体转述三个孩子对于“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的回答,想说明什么问题?
“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大人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富有爱心,懂得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