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序 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多么寂静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作无言的请求。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又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轻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肃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了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
姑娘站了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专亏负苦心人。”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起,这立即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出了倔强。
放下眉笔,院长伸过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作了个的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在水中的白莲。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多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
我们这两行排队买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情。你明天第一场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这不,我们作了个决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我就说说。
我是个捡煤核儿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车,一上司机座,连哪根操纵杆儿是管什么都忘了。正心慌呢,“登、登、登”,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真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嗬,这个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开。
瞧,就这么开的头儿。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个捡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
她看着想着,不知过了多长,院长又把观众送来的一大束玫瑰放在了她的怀里。花心儿含着水滴,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了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烟水茫茫的幻境从夜色深处显现出来。月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多么浓郁啊。
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沉,这么厚重,简直给那幽兰如水的月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样芳香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大幕开了。踏进这芬芳的月色,她,展开了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升……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借助窗帘“低垂”,渲染一种寂静沉郁的气氛,主要表现包括“她”在内的所有演职人员准备演出的认真心理。 |
B.“她”刚刚毕业,就要主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认真而有很大期待的观众,她有些信心不足,压力很大。 |
C.院长非常理解“她”,并用“不要指望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这样的语言鼓励“她”,这让“她”充满了自信。 |
D.优秀的观众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总是积极参与,热情帮助,文中所写的观众代表给“她”写信鼓励就是生动的事例。 |
E. “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而我,错半拍,可就……”以及“头,略低着”,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她内心的不自信。小说中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答: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观众来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答: 。
这篇小说以“序曲”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出分析。
答: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贞观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来的。李世民是唐帝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缺乏民主,这就使得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身为一代圣主,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其他英明帝王共有的优点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
③作为领导人物,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没有或缺少责任心的领导纵使才华盖世,也一样会祸国殃民。中国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把祖辈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给丢掉了,结果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浩劫之中。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
④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 甲 , 乙 , 丙 。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按说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照葫芦画瓢地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烂污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
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当权人物都能够重视人才,实际情况是占半数以上的权力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只有那些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能宽容人才无伤大局的弱点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而李世民与其兄长曾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说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⑦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一点动物的痕迹;只要是人,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人类的兽性又称之为人性的弱点,最具危害性的表现是恣情纵欲、滥用职权和爱听好话、不纳谏言。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控制自身弱点方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典范,但做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各位如果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公元623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要向你祝贺!”听罢此言,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⑧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民丰、物阜,以及军队强大、善于征战,但在包括社会安定、对外开放、官场清廉、商业发达等制度和文化因素在内的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而其首都长安则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下列词语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共戴天披星戴月 |
B.恨入骨髓相见恨晚 |
C.无与伦比巧妙绝伦 |
D.人才济济济济一堂 |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章第④段中甲、乙、丙三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A.走上繁荣走出荆棘走向辉煌 |
B.走上繁荣走向辉煌走出荆棘 |
C.走出荆棘走向辉煌走上繁荣 |
D.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 |
下列不属于文中有些当权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原因的一项是
A.他们缺乏辨识人才真伪的能力。 |
B.他们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
C.他们不能宽容人才那无伤大局的弱点。 |
D.他们担心人才比自己强而使他们暗淡无光。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出身高贵。 |
B.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精神上、思想上以至行动上都没有松懈下来,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了。 |
C.当唐帝国已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时,李世民出于对唐帝国长远发展的考虑,仍不敢懈怠。 |
D.李世民采用高明的手段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官吏收到了奇效,再也没有官吏胆敢受贿了。 |
E.李世民因魏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过失而欲意杀掉他,长孙皇后苦苦求情后,李世民才改变了想法。 与其他英明帝王相比,李世民独有的优点有哪五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填空。
①李世民曾对其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隋炀帝杨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感觉良好。其宰相虞世基为保全自己的富贵,便投其所好,对杨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结果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难逃一死。”这番话可以证明文中以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②请从题后括号中选择句子,进行填空(只填写句前字母)。
“位尊更需勤忧国”与文章第③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④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⑤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⑥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⑦段内容有关联。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B.忠言逆耳利于行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 |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薄:攻击 |
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 |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省亲 |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
D.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
B.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
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8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半静另一半净
王宗仁
①我曾三次亲近秦岭深处的蜀河古镇,爱上山里这个弹丸之地,是因为那里流动着山外难得遇到的新鲜空气和圣美人气。蜀河镇的街巷一半是静,另一半是净。它是我踏进秦岭之后寻找到的称心如意的一块净土。
②蜀河镇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交界处,秦时设关,西汉置县,位置优越。它在历史上曾经演绎过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一页。古城就坐落在汉水边上,而且城镇有一半还建在江里。至今还留在小镇街巷里的会馆、寺庙、戏楼以及生意人的豪宅小院,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镇的房子大都是用石头和石板筑建,街巷的路也是青石铺成,石板的边角已经磨损,显出历史的悠远。还有一段路为坑坑洼洼的鹅卵石道,那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古镇老街深藏着太多的故事!
③斜斜石阶路,窄窄一线天。走在这样的小巷里,我本能地觉得生活的节奏放慢了。简简单单的小巷,却是盛着丰富的岁月。有时似乎踩碎了秦时的砖,有时又仿佛触摸到了汉时的瓦。时值午后,我走在街上不时遇到来往的行人,只是不多,有脚步却少有响动。洁净的街巷显得几分寂静。
④许是我急于在小巷播种一粒散文的种籽,心急腿慢地匆匆地赶着路。我终于在一户宅院门前止步。门口没有老人,门紧紧合闭,门上挂着一把锁。木锁?是的,木锁。我止步在木锁前,感到无路可走了,似乎人间的路已经到了尽头。木锁挡住了我进小院的路。当然我十分清楚,它不是铜墙铁壁,我猜想,那个时候,大概砸锁破门的人不会很多,要不这把木锁不可能一直存在到今天。存在就是活着,活着就有生命。木锁有穿越千百年历史隧道的生命。
⑤我继续在蜀河镇的街巷里漫步,就我一人。我乐于这样的独行,信马由缰,享受独乐。我走进了这条几乎悬挂在崖畔的小巷,久久地凝望并思考着这四个生涩的汉字:冻绿扁巷。它刻在一块并不平整的青石上,镶嵌在同样是青石垒成的一截墙头上。“冻绿”,这两个字意原本是相悖的呀!我放慢脚步边走边思,忽有所见所悟。临街的崖畔,栅栏以外的坡上,密匝匝地蓬满了树丛,我一眼便认出是冬青树。冬雪压来绿色不褪,酷暑漫过照样蓬勃。这条巷的起名想必与冬青树有关联了。这巷子里面该埋藏着沉淀着多少历史精髓。
⑥冻绿扁巷4号。两层小楼,土木结构,依山而建。门窗都不大,但对于我的视线,已经足够。我喊了几声,没人回应,我便走了进去。一股粮食和蔬菜味扑面而来,很清新,庄稼人的气息。我攀上楼顶,看到了一位老人,他正在自建的小棚里做饭,锅里咕嘟着玉米粥,老人说那是他的早餐,当地人称“糊塗兜”。老人叫刘楚全,早年是插队的知青,回城后搞过建筑,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在家闲着。他说,儿子儿媳上班,孙子上学,老伴有病,他呆在屋里看看家。看家?楼门敞开着,家当全在屋里明放着,他就这么看家?我说出了自己的疑问,他一笑,说:“一家门口坐个人,全街上人家的门全看守了!有啥不放心!再说关上门憋得慌,开着心里豁亮!”
⑦他的话在这空空的楼里,撞出了清亮的声音,我胸中的钟也被撞响。老人还告诉我,打前年开始,冻绿巷还有蜀河镇街上其他不少人家,就陆陆续续搬到新建的小区去安家。可他呢,总舍不下这个老巷,一直没挪窝。
⑧至此,我在蜀河镇的所见所闻,都有了一个明晰的答案。老街古巷不是遗址,它活着。
⑨因为静,也因为净,纵横穿错的大街小巷十分空旷。蜀河镇寂寞吗?也许有点吧。我想说的却是,享受寂寞的滋味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红尘繁华的时下,两耳灌满歌厅在酒杯中旋转的声音,常有人听不清鸟儿的叫声,也难分辨花开花落的颜色。蜀河镇真的好静,很静。我仅用这一个“静”字,就可以营造一个很广阔的想象空间。
⑩远去的正在消失的一种传统文明,与今天的人文道德结合成一种当代精神。也许它会流失,但是流失之后说不定又会返璞归真。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坚守着自己灵魂中那块安静的阵地,独自前行,这部分阵地才没有受到污染。应该说这块安静的阵地是一块大世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蜀河镇历史悠久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文章用“一半静另一半净”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结尾称“这块安静的阵地是一块大世界”,为什么?请探究其内涵及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有删改)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可以沿着河流寻找到历史轨迹,原始人对河流有着亲和、依赖和畏惧的心理。 |
B.人类早期文明称之为大河文明,河流的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 |
C.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通过河流,获得了一种文化认同,产生了后来的民族凝聚力。 |
D.人类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
B.河流承载着民族和传统文化,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
C.在地球景观中,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河流也是充满诗意的景观。 |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 |
河流为什么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请根据文意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①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了?
梁永安(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应该属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研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②记者: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一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一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中引起共鸣,是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③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一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④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⑤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一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一旦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专家梁永安认为《百家讲坛》收视率下滑的原因有哪些?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
依据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