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5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舞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4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4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13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
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
D.文中写号称13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
为什么在《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5位刺客中,荆轲却成为名气最大的一个?
答: 。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禅与儒家的同异似乎比较清楚。儒强调人际关系,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如《周易》的“生生不息”、“天行健”等。从而,儒家以雄强刚健为美,以气胜。无论是孟子、韩愈,不仅在文艺理论上,而且在艺术风格上都充分体现这一点。即使是杜甫,沉郁雄浑中的气势凛然,也仍然是其风格特色。像那著名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虽也涉及宇宙、历史、人生和存在意义,但它仍然是儒家的襟怀和感伤,而不是禅或道。
禅与道(庄)的同异比较难做清晰区分。特别是艺术领域中,庄、禅更常常浑然一体难以区分,但二者仍有差别。庄子实质上仍执着于生死,禅则以参透生死观自许。所以前者(庄)重生,也不认世界为虚幻,只认为不要为种种有限的具体现实事物所束缚,必须超越它们;后者(禅)视世界、物我均虚幻,真实的存在只在于心灵的顿悟觉感中。它不重生,亦不轻生。世界的任何事物对它既有意义,也无意义,都可以无所谓,所以根本不必去强求什么超越,因为所谓超越本身也是荒谬无意义的。从而,它追求的便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只是某种彻悟心境。
所以,“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便是道,而非禅。“空山无人,花开水流”(苏轼)便是禅,而非道。因为后者尽管描写的是色(自然),指向的却是空(那虚无的本体);前者即使描写的是空,指向的仍是实(人格的本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是禅而非道;尽管它似乎很接近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却是道而非禅,尽管似乎也有禅意。但如仔细品味分辨,则陶诗虽平淡却阔大的人格气韵与王、苏的精巧聪明的心灵妙境仍有所不同。这也正是道与禅的相似和相关处。从而就更不用说李白(道)与他们的差异了。陶、李均基本属道,但一平宁静远,一高华飘逸。由此略可见出儒道禅的不同风味:儒的入世积极,道的洒脱阔大,禅的妙悟自得。当然,上述所有这些,都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千万不可执著和拘泥,特别是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上,划上一个非此即彼的概念分类是很愚蠢的。陶(潜)李(白)是身合儒、道,王(维)苏(轼)便可说是身属儒家而心兼禅、道。儒、道、禅在这里已难截然划开了。
与屈(原)相比,禅更淡泊宁静。屈那种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那种火一般的爱憎态度,那对生死的执着选择,在禅中是早已看不见了。存留着屈骚传统的玄学时代的士大夫和文艺家们的纵情伤感,那种“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生的眷恋和死的恐惧,在这里也完全消失了。无论是政治斗争的激情怨愤,或者是人生感伤的情怀意绪,在禅悦里都被沉埋起来。
所以,充满禅意的作品,即以上述的王维、苏轼的诗来说,比起庄、屈来,便更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
(摘编自李泽厚《华夏美学》)下列关于儒、道、禅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韩愈的雄强刚健,杜甫沉郁雄浑中的气势凛然和陈子昂的苍凉悲壮,无不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
B.道家的庄子执着于生死,重视生,认为要超越具体现实事物的束缚;禅则不重生,亦不轻生,任何事物对它都无所谓。 |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有禅却是道,它们正是道与禅相似的具体体现。 |
D.儒、道、禅之间“不同的风味”都是非常相对意义上的区别,三家是不能明确分类的,特别是在文艺和审美方面。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禅与儒家的同异似乎比较清楚,与道(庄)则比较难做清晰区分,因而不必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上做非此即彼的概念分类。 |
B.“空山无人,花开水流”描写的是自然,即所谓“色”,指向的却是虚无的本体,即所谓“空”,所以它不是道,而是禅。 |
C.屈原执着于生死,庄子实质上也执着于生死,但屈原的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和庄子的精神的区别事实上是非常清楚的。 |
D.王维的诗和苏轼的诗因为大都充满了禅意,所以比起庄子、屈原来,便更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之美。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比较了禅与儒、道的异同,认为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这些艺术领域里,儒、道、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
B.那种“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对生的眷恋和死的恐惧,在玄学时代的士大夫和文艺家那里都消失了,只留下了纵情感伤。 |
C.儒强调人际关系,道要超越现实束缚,禅追求顿悟觉感,由此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味:儒人世积极,道洒脱阔大,禅妙悟自得。 |
D.儒的现实,道的超越,禅的虚幻,互相交融,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从而造就了王维、苏轼这样风格独特的诗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面壁 敦 煌
卢贤生
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洞窟里空气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恭绰曾对张大千说吴道子、李公麟之后,中国人物画坛就再无大家出现,仇实父不够软媚,陈老莲不够诡谲,并以此勉励他担当重振人物画坛的重任。 |
B.本文叙写了张大千探访敦煌的过程,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大师鲜为人知的经历,给人启示。特别是他善纳人言,为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更值得人们敬仰。 |
C.1941年3月,张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程,对石窟进行了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不足,被迫于年底返回兰州。 |
D.“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从张大千的这句感言中可见敦煌壁画行神兼备,光彩照人,实为罕见的艺术精品。 |
E.榆林窟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因为它们相邻,且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非常相近,并同属一个体系。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张大千敦煌之行遇到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成功是需要条件的,而张大千能为自己的敦煌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琥珀手链
聂鑫森
年近半百的湘楚大学考古系教授柏寒冰,业余爱好除了看书、著述之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抽闲去叩访城南的古玩街。一个店铺一个店铺地看过去,金石、字画、瓷器、杂项,在一种高雅而古典的气氛中,让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他不着意于收藏,但偶尔也会买上几件被店主看漏了眼的小玩意,价格便宜,又“真”又“古”,作平日休憩时的把玩,那一份快意只有他自个儿知道。
古玩街的店铺,他太熟悉了,有经营专项的,也有啥都上柜出售的,前者历练已久,属于“老江湖”了,后者往往初入此道,于杂乱中显出一种热闹。柏寒冰特别留意于后者,往往在这种地方,可以“拣漏”,淘到称心的宝贝。
在午后稀薄的阳光下,柏寒冰走进了这家新开张的“赏奇斋”。他清楚地记得,这家店铺原名“悦古斋”,专营古旧家具,店主是个白发老爷子,大概是赚够了钱,把店铺转让了。里面的格局,已经全变了,古旧家具一件不见,墙上挂着字画,博物架上摆着铜壶、瓷瓶、佛像,柜台里胡乱搁着一些钱币、项链、灯具,一看就知道店主应是个品位不高的新手。
柜台里果然站着个年轻人,不到三十岁,长得很粗壮,浓眉、大眼、高鼻,下巴上蓄着一小撮胡子。看见有客人进来,他只是点点头,连问候都没有一声,不是过于自矜,就是有点傻愣。
柏寒冰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进门时,从墙上挂着的营业证上,知道这个店主叫毕聪,本想主动打个招呼,喉结蠕动了一下,到底还是忍住了。
柏寒冰先看字画,真的、好的,少!有一幅黄胄画的《毛驴图》,初看,题款是真的,可那几只毛驴用笔用墨虽有几分相似,但不是黄胄画的,缺那么一点精气神。看得出是一张黄胄的真迹,分成了两张画,这张是真款假画,另一张呢,只可能是真画假款,没挂出来罢了。他再看博物架上的玩意,最终也只是摇了摇头。然后踱到柜台前,俯下身子,细细地看。他的眼睛突然一亮,那不是一串琥珀手链么?但说明卡上只是标着“旧式手链”四个字。
他相信他的眼力不会错,这串暗红色的琥珀手链,是用八颗琢磨好的琥珀珠穿成的,每一颗都有拇指甲那么大。此刻他只是想知道,毕聪是否明白这串手链是琥珀的就行了。
柏寒冰问道:“请问这手链是什么材质的?”毕聪说:“不知道。是从一个老宅子里收购来的,应该是个老玩意吧。”
“出价多少?”毕聪想了好一阵,咬了咬牙,说:“五百元吧。”
柏寒冰心里笑了,这样大的琥珀珠,每颗应在两百元左右,可见毕聪真没看出这是琥珀手链。
“请拿给我看看?”“好。好。”
柏寒冰并不是真要看,只是做出看了又看的样子罢了,然后说:“可以少点儿吗?”
“多少呢?你说个价。”“四百元怎么样?”
毕聪装出很犹豫的样子,吞吞吐吐地说:“你就再加五十元吧。”“行。我要了!”
柏寒冰付了款,转身准备走时,毕聪很恭敬地说:“你是柏寒冰教授吧?”
柏寒冰愣了,问:“是。我并不认识你呀。”
“我买过你一本谈考古的书,上面有你的照片。我叫毕聪,请你记住我,日后还请你多多关照。”
“小毕,我‘拣漏’了,这是琥珀手链,你居然没有看出来!”
“是吗?我高兴啊,今天认识了你这位大教授。”
又过了些日子,立冬了。
本市的一家拍卖公司,从古玩街征集了一批古玩,准备邀请企业界人士竞拍,响应者甚众。
在竞拍之前,拍卖公司先请文物专家前来鉴定、估价。还特意通知了有古玩送审的店主到会场旁听,以便增长见识。
柏寒冰当然在受邀的专家之列,当他走到会场门口时,毕聪立刻迎了上来。
“柏教授,你好!”
“啊,是小毕,你送了什么好玩意?”
“一张已故大画家黄胄的《毛驴图》,很多企业家都看中了这张画哩,出价不会低的。”
“就是挂在你店里墙上的那一幅?”
“对,就是那一幅,还得请你美言几句啊。那串琥珀手链,你觉得满意吗?我店里还有几个琥珀佩件,你什么时候来看看吧。”
柏寒冰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那天他去买琥珀手链,还自以为是哩,分明钻进了毕聪设的“套”里!这小子哪会不懂琥珀?为的是让他尝点甜头,在关键时刻好说出违心的话。他拍拍毕聪的肩,说:“你年纪虽小,心眼却多,真让我长了记性。”然后,一昂首走进了会场。
轮到柏寒冰发言时,他公正地评说了所有送审的古玩,重点谈了对《毛驴图》的意见:款识虽真,画却是伪造的,一定要撤下来!
毕聪痛苦地垂下了头。
第二天,柏寒冰特意去了古玩街的“赏奇斋”,把那串琥珀手链放在柜台上,钱也不要退还,扭头飞快地走出了店堂。(摘编自2010年20期《微型小说选刊》)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交代了黄胄《毛驴图》的真假,为下文毕聪和柏寒冰教授在拍卖会上相见的情节作铺垫,有利于塑造二人的形象。 |
B.本文通过结缘赏奇斋、拍卖会相见以及送还琥珀手链三个片段,来展现精巧的故事情节、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思想主题。 |
C.柏寒冰教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叩访城南的古玩街,目的是想享受一种高雅古典的气氛,让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 |
D.新开张的赏奇斋老板毕聪不经营专项,柜上出售的东西杂乱无章,因此柏寒冰教授可以“拣漏”,淘到称心的宝贝。 |
E.柏寒冰教授进入“赏奇斋”时,有意识地将它和“悦古斋”做了对比,意在突出毕聪初入此道,而后者历练已久。结合全文谈谈小说第一段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赏奇斋的老板毕聪的性格特征。
探究小说以“琥珀手链”为题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孙和平
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人”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佛”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节选自《人民论坛》2013年第23期)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冈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人”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T一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m“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与“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与“仙人”.佛培养“菩萨”与“佛”这样高境界的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人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冈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冈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代学人”蒋廷黻
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蒋廷黻的传记。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他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他积累了大批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手资料,编纂出我国第一本《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现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这在今天的史学界乃是常识,但对二十年代初期的人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在采用这一方法上,蒋廷黻开了风气之先。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料,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要以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之一就是必须从原始资料的研究入手。他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蒋廷黻在传播现代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1928年,他在介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新运动的异同》译文的前记中,特别强调要借鉴外国人看中国的见解,多听听旁观者的话。
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
目睹国家多难,蒋廷黻痛心疾首。1932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讨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蒋廷黻告诫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①、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1935年冬,蒋廷黻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走上从政道路。
有人曾这样形容从政的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一个大学教授,从书生议政到书生从政,短短3个月中,他对政府部门的结构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蒋介石要他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官僚、政客的激烈反对。他仿照西方的做法,提出征收所得税时,必须以真实姓名登记财产。为此他到处游说,但无人响应。
官作长久了都不免圆滑,蒋廷黻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偏偏蒋廷黻却要求自己和部下,即使说错,也不能不说。据张平群先生回忆,当抗战时期担任行政院发言人时,顶头上司正是蒋廷黻。行政院每周都有记者招待会,碰到中外记者尖锐的提问,一般人都会以“无可奉告”、“不予置评”来应付。但蒋廷黻却要求张平群“尽量地说,宁可说错犯过,可是不要不讲”。至于说错的责任,由他蒋廷黻来承担!
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发表过许多批评国民党腐败和政策失当的言论,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注:①民胞物与:出处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本开篇便从传记的角度将蒋廷黼与胡适做对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指出蒋廷黼也是一位学业有成、职务显赫的风云人物。 |
B.蒋廷黼在进行现代历史研究时,提倡尊重事实,认为只要占有原始资料,便把握了历史研究的规律 。 |
C.蒋廷黻是一名历史学家,尤其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文章从其治史特点、学术著作、学者评价及亲人缅怀等角度呈现了其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
D.蒋廷黼为人充满书生意气,导致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晚年产生后悔从政的感慨,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 |
E.他是一个抱经世之志的学者,他不会因爱惜清誉而躲在书斋做纯学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不管是做研究还是从政都期望有裨于世事。蒋廷黻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有哪些创新行为?(6分)
学者许纪霖为什么把蒋廷黻形容为“瓷器店中的猛牛”?(6分)
如何理解蒋廷黻所追求的知识分子“真精神”?结合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