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思潮。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的最主要的思想主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根据梁启超的观点,简要归纳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卷72《职管制》
材料二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贴.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政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
材料三“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此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明朝内阁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习知识,概要说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亚太地区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根据朝鲜半岛的位置,分析大国势力竞相渗透和争夺的原因。
在19、20世纪,朝鲜半岛经历了“殖民地——独立——分裂”的曲折历程,写出历次变化的原因。
在19、20世纪,围绕朝鲜半岛,中国不得不进行了两次局部战争。这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
运用政治常识,谈谈你对朝鲜半岛局势未来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材料二:“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火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这对于保障远东的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杭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三: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杭美援朝工作的报告》更具有威胁性.
—克拉克
请回答: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其性质如何?
克拉克对朝鲜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对吗?为什么?
结合本课内容,你认为朝鲜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东新语》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并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2分)
材料四
(3)根据材料四,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材料五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4)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5)根据材料六,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材料七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