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羽毛有白色和有色等性状,显性基因l是抑制基因,显性基因C是有色羽基因,隐性基因c是白羽基因,且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当I和C同时存
在时,I就抑制了有色羽基因C的作用,使其不能表现为有色羽;当l不存在时,C才发挥
作用,显示有色羽。
(1)现将一种白羽莱杭鸡(IICC)若干只与另一种白羽温德鸡(iicc)若干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 ,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
(2)让F,雌雄个体互相交配(自交),F2中表现型为白色羽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
(3)F2中有色羽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若要判断一只有色羽公鸡是否为纯合子,可以让其与多只________________ 母鸡交配,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这只公鸡为纯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解释上述现象。
厚叶女贞是常见的绿化植物,菠菜是常见的绿色食用植物,以此为材料来研究环境因素对于光合作用的影响。选取大小形态相同的厚叶女贞与菠菜的叶圆片,用注射器逐出叶片细胞间隙中的空气,使得叶圆片可以下沉到水底。同时将这两类植物叶圆片培养在含有适宜浓度的NaHCO3培养液中,通过检测叶圆片开始上浮的时间,探究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厚叶女贞、菠菜的光合作用影响,结果如下表格所示,请回答:
(1)培养液中加入NaHCO3的目的之一是为光合作用的_________阶段提供CO2,与_______结合后形成三碳化合物。
(2)从表格数据分析,在相同条件下,菠菜叶圆片光合速率显著________厚叶女贞叶圆片。菠菜叶圆片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和光照强度的增强而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条件下,明显不利于厚叶女贞叶圆片的上浮。
(共18分,每空2分)某种雌雄异株(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高等植物,其花色(A、a)和叶形(B、b)性状分别由不同对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表是两个杂交组合的亲本性状及子代表现型与比例:
(1)根据杂交组合甲可判定控制叶形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且_____是显性性状。
(2)在花色这一性状中________色是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乙中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杂交组合乙的后代没有雌性个体,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二是基因________使雄配子致死。若欲通过杂交实验进一步确定原因到底是哪种,应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雄株作父本。
(4)假设实验证明上述第一种原因成立,将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的两植株杂交,让得到的F1代自由交配,则F2代的红花宽叶雌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5)自然界偶尔会出现该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但一般不育,其原因是细胞中没有________。若要恢复其可育性,通常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共14分,每空2分)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_______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并且在这些部位,生长素只能进行单一方向的_______运输。
(2)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乙烯和________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________过程。
(4)当研究水稻胚芽鞘的向光生长时,发现根具有背光生长现象,经研究该现象也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现已测得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请在坐标曲线上标出A、B、C、D对应的位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共8分,每空1分)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
(1)人体正常的血糖浓度为。
(2)刺激X是,胰岛A细胞接受该刺激后分泌的激素为,该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可促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降低)。
(3)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是(神经 /体液)调节。
(4)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受体能特异性识别激素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写出3个实验中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合。(相关的遗传基因用A、a,B、b表示)
组合序号 |
杂交组合类型 |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抗病 红种皮 |
抗病 白种皮 |
感病 红种皮 |
感病 白种皮 |
||
一 |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
416 |
138 |
410 |
135 |
二 |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
180 |
184 |
178 |
182 |
三 |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
140 |
136 |
420 |
414 |
(1)实验一:;
(2)实验二:;
(3)实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