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套袖
铁凝
①冀中平原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袜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不久,她也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②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入: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套袖。
③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心中很是惴惴。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④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孙犁先生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⑤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情况。我很快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⑥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做衰老的。
⑦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首先注意到了他的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那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我这才想起我有过的那副花细布套袖。在那些年月里,一副花套袖也曾“武装”过我的双臂。我一时忘却了客人们的谈论,回想起冀中平原的一切,我的思绪飞得很远: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
⑧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就像村里那位邻家姑娘告诉过我的那样。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⑨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我似乎领略到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那种质朴、勤劳、潜心创造的精神。   
(取材于作者同题散文)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B.第①段画线句“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中,“气质”是指一种朴素大方的风貌。
C.作者在办回城手续时,不知不觉丢了套袖,见孙犁前也没想过自己的套袖,说明当时尚未充分认识到其精神内涵。
D.第③段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害怕孙犁,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孙犁的平易近人作了很好的铺垫。

E.④一⑦段描述了作者与文学家孙犁的三次见面,其传神的细节和深情的语言,彰显   了铁凝散文的艺术魅力。
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1)“高墙大院” 
(2)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套袖”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⑧段,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
作者由寻常的“套袖”,深情联想到相关的人与事,进而赋予其一种深刻的精神意蕴。生活中有很多物件都会触发我们的情感与联想。请你任选某一物件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少于2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1~3题。
人性的复苏
新年前夕的一个黄昏,大盗斯宾塞紧紧尾随着一名叫爱米莉的妇女,他看到她刚从银行取出两万元现金。斯宾塞看着她走到郊区的一栋木屋。入夜,斯宾塞摸到窗前,侧耳倾听屋子里的动静,他听到了爱米莉清脆的声音,还有悦耳的童声。
“妈妈,我听到了雪的声音。”“是的,孩子,下雪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怎么样了?”“它们像你一样都暖和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冬天的风是什么颜色的?” “现在它给树林、溪水穿上白纱衣,自然就是白色的。”“我有颜色吗,妈妈?”“当然有啊,你的颜色就像你的笑,是金色的。”没过一会儿,灯熄了,斯宾塞又等了30分钟,轻轻地拨开房门。
借着微弱的手电光,斯宾塞四处搜索,终于找到了爱米莉白天穿的那件大衣,它正挂在卧室的衣架上,旁边沉沉地睡着母女俩。斯宾塞欣喜若狂,可就在他伸手取衣的时候,灯亮了。爱米莉愤怒地瞪着他这个不速之客。
“太太,您要命还是要钱——我是说您和孩子两条命。”斯宾塞一边说一边准备去翻床边挂着的那件大衣,不料爱米莉突然扑上来。钱肯定在大衣里!斯宾塞抬起脚朝爱米莉踹了过去,爱米莉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叫声惊醒了孩子。“爱米莉妈妈,你怎么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从被窝里爬出来。
小女孩摸到爱米莉身边,咯咯地笑起来:“爱米莉妈妈,你做梦了吗?”孩子的话让爱米莉停止了呻吟,她爬起来把孩子抱到床上,说:“安妮,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正跟他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呢!”
安妮一听是玩游戏,一双大大的眼睛在房子里张望起来。斯宾塞吼道:“别装蒜了,把钱拿出来。”他冲过去将孩子高高举起来。被举在空中的安妮兴奋地笑起来:“妈妈,这个游戏真好玩。”爱米莉手足无措,她抓起床头柜上的纸和笔,迅速在上面写了一行字递给斯宾塞:“求求你不要伤害孩子,请不要戳穿这个游戏,我们有话好说。”
斯宾塞把孩子放下来,说:“好吧,现在你告诉我钱在哪里?”安妮说:“爱米莉妈妈,‘强盗叔叔’为什么要钱呢?”爱米莉温和地说:“他大概饿了。”“妈妈,他真可怜,多给他一点钱好吗?把我储蓄罐里的钱也给他吧。”“孩子,这只是个游戏,叔叔不会真的要我们钱的。”爱米莉出尔反尔,斯宾塞被激怒了,他抓住爱米莉的头发:“告诉我,钱在哪里……”爱米莉颤抖着,却一声不吭。
丧失理智的斯宾塞摸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他要让孩子看着妈妈流血,让爱米莉崩溃,让她不要幻想这只是一场游戏。
斯宾塞将刀举到爱米莉鼻子底下,他希望在动手前,爱米莉能放弃抵抗。但是爱米莉眼睛里写满愤怒和不屈,这样的眼神让丧心病狂的斯宾塞毫不犹豫地将尖刀深深地扎进爱米莉的大腿,同时大吼道:“爱米莉,还不交出钱,你清楚我的刀接下来要刺向谁!”
“妈妈,为什么不给叔叔钱呢?”
痛得直冒冷汗的爱米莉用更加温和的声音说:“安妮,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即使是做游戏。”
如此痛苦的人还能发出那么温柔的声音,斯宾塞大出意外。就在斯宾塞发愣的时候,爱米莉又快速地写下这样一行字:“我答应新年过后就带着安妮去治眼睛,我本不该让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父亲5年前伐木时出了意外,我因为过度悲伤使胎儿受到伤害,医生建议我不要留下她,可是我不能在失去丈夫之后又失去女儿。上帝保佑,她很美丽,只是眼睛看不见。”
爱米莉接着写道:“安妮一直活在我描述的世界里。她不知道这个世界有罪恶,她一心期待能看到她养的小牛犊长什么样,在后山上鸣叫的小鸟长什么样。如果你拿走了那些钱,孩子的希望就会破灭。请别用这种方式叫醒我的孩子。这个世界到底怎么样,请让她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斯宾塞的眼睛再次转向孩子,那眼睛里没有一丝阴影和杂质。就是这一眼的对视,斯宾塞突然感到刚才那种杀气如潮水般退去了,那充满欲望的灵魂瞬间化为一堆灰烬。他突然俯下身,像变了个人一样,拿出自己的手帕替爱米莉包扎好伤口,然后他转身慢慢地靠近安妮,将她高高地举向空中,孩子咯咯的笑起来。在孩子的笑声里,举着孩子的斯宾塞仿佛是从那灰烬里飞出的一只凤凰。
将孩子放下来,斯宾塞装作轻快地说:“太太,我该回去了,打扰您和孩子的休息了。”
 1.概括出爱米莉为女儿安妮所做的事情。[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2.小说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爱米莉和女儿安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并要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3.小说表现了爱米莉哪些优秀的品质?〔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远来的和尚……
冰心
我叫钱清,他叫钱宓,我们是三十多年前在美国认识的。
如今他就坐在我的对面,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皮鞋擦得锃亮,却戴着一条黄色绣着金龙的缎子领带,似乎显得俗气,这就是钱宓。他也许看着我这一身褪了色的蓝布中山装觉得寒伧呢。
我是四十年代末期在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得了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又得了美国东部一所名牌大学的奖学金去进修的。因为成绩还不错,得到了系主任威尔逊博士的欣赏,我跟他写了硕士和博士论文。得到博士学位后,他又留我在系里当了他的助手。
也就在这时,我认识了我的妻子艾帼。她是台湾人,可是对于大陆祖国的一切,十分向往。她学的也是生物,和我接触很多,又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总是追着我问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说是“要能回去看一看多好!”她还说:她的名字本来叫“帼英”,因为热爱祖国,自己把“英”字去掉了,因为“艾帼”,叫上去就是“爱国”。那时台湾和大陆还绝对不能来往,我本来就从心里喜欢她,就和她开玩笑说:“除非你和我结婚,我就能把你带回去。”她红着脸打了我胳臂一下,她一向很拘谨,这种表示是她从来没有过的。我就大着胆子,拉着她的手说:“你如和我结婚,回到大陆,就不能回台湾去了。”她还是红着脸,低下头去说:“我台湾家里,上有兄姐,下有弟妹,我的父母是不会太想我的。”就这样,我们在美国结了婚,一年后我们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一个叫“纪中”,一个叫“念华”,也是艾帼给她们起的名字。
也就是这时,钱宓从国内来了,他是自费留学的,也想学生物,知道系里有中国老师,便来找我,拉起同胞的关系来,亲热得了不得!但是他的英文程度很差,我就推荐一个急于找工作的女生,帮他补习。这个女生叫琳达(她的母亲是个黑人,她长得却完全是白种人的样子,白皮肤,蓝眼睛,一头浅黄的卷发,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她便姓了母亲的姓),钱宓和她不久就恋爱上了,钱宓家里大概很有钱,因为我们看见琳达戴上了一只很大的钻石戒指。(他们结婚后,钱宓还花了一大笔钱,把琳达的母亲送到芝加哥她的兄弟处去,因为他怕朋友看见他有个黑人的“丈母娘”。)
钱宓结婚后,两年中间也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琳达,一个叫露西,她们常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在家里都说中国话,琳达和露西都听不懂,因为她们的父亲,从来不教她们说中国话,哪怕是简单的一两个字!但是纪中和念华上的都是美国小学,她们可以用英语交谈。
在美国的十几年,匆匆过去了,在威尔逊博士的苦留和祖国母校的敦促下,我还是选择了回国的道路。这时钱宓又来找我,问我能不能在我任教的这所大学里替他找个位置,他笑着说:“我听他们都亲昵地叫你‘钱’、‘钱’的,也许他们会让我这个姓‘钱’的顶了你的缺。”
我腻烦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自己去同威尔逊主任说说看。”我们一家就忙着收拾回国了。
这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这二十年来,他回国来了好几次,在蒋介石未死之前,他是回大陆一次,也必到台湾一次,也都说是探亲访友,也想法到各大学去演讲。蒋介石死后,他就不去台湾了,专跑大陆。据我在美国的中国朋友信中说,他自称是国内大学请他回去讲学的。他每次回来总要通过外事部门以美籍华人教授的身分请见政府领导,于是报纸和电视上,也有政府领导接见他的短短报道和镜头……
他对我倒是很殷勤的,这时正问着我们的近况,我说:“我还是教我的书,艾帼在生物试验室里当了个副教授。纪中是个北师大的毕业生,现在正教着中学。念华是医科大学毕业了,正在大学的附属医院里实习。”同时我也问他,他笑说:“琳达是个地道的美国式的贤妻良母,我的两个女儿都和美国人结了婚,对方都是商业界人士,至于他们做什么买卖,我也没有细问,反正她们都过得不错,因为她们都不必出去工作。”
艾帼把整治好的茶点端了出来,放在茶几上,我们正要开始吃茶,外面的汽车喇叭响了,钱宓赶紧扔下茶巾,站了起来说:“对不起,我要去受领导的接见了……你见过这几位领导没有?”
我也笑着站起来,说:“我一个普通的教授会有被召见的荣幸?只不过在开政协会议的时候,在台下静听他们的报告……”钱宓也不知听见没有,脚步早已跨出了门外。
我们把他送上了车,艾帼关上了院门,回头撇着嘴对我笑,“这真是远来的和尚好念经!”
1、对于钱宓这个人,作者写出了他性格的哪些方面,请结合文中内容内容进行分析。

2、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除了运用细节描写,还运用了什么方法呢?试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可谓戛然而止,你认为有什么妙处?

千里马证书杨汉光
国王的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他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
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每一本证书上都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盖有又红又圆的公章。伯乐说:“我要验验你们的证书是真还是假。”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口水,正要往一本证书上抹去,有一匹马就喊:“干什么?”伯乐说:“有些假证书上的公章是用电脑打的,虽然做得漂亮,可用的是墨水而不是印油,蘸水一抹就脱。”那匹马骂一声:“老东西。”一把夺过证书,掉头就走。众马骚动起来,有的昂起头:“哞——哞——”直叫。伯乐说:“我听这叫声就知道是牛。还有谁是冒牌货?赶快走吧,别让我逮住送给国王治罪。”应聘者吓得四腿打颤,纷纷抢回证书,争先恐后地逃跑。几头冒充千里马的肥猪跑得慢,在后面连滚带爬。冒牌的千里马刚走,就有一个背如罗锅的活物过来,自称是千里马。伯乐说:“我看你怎么像乌龟?”罗锅背说:“请看证书。”边说边递上一个红本。伯乐翻开红本一看,果然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有红公章。罗锅背问:“怎么样?”伯乐说:“我要检验。”依旧用手指蘸了口水,按在公章上使劲一抹,那圆圆的红印丝毫不损。红公章旁边还有一个钢印,这还会有假吗?伯乐说:“想不到,你还真是千里马?”罗锅背说:“岂止是千里马,伯老师,你看我的特长。”伯乐问:“你怎么知道我姓伯?”罗锅背说:“伯乐相马,天下闻名,我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记住你的大名了。”伯乐高兴起来,就再次拿起小红本,翻到“特长”那一栏,高声念道:“登山渡水,如履平川。”罗锅背及时说:“稳比快更重要。”伯乐说:“不错不错,就要你了。”
伯乐把罗锅背带进王官,交给国王,国王吃惊地问:“这不是乌龟吗?”伯乐说:“是千里马,我反复验过它的证书了,一点不假。”
(选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期)
4.作品写伯乐一开始识穿众多冒牌“千里马”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作出概括,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请简要谈谈作品中“罗锅背”或“伯乐”这两个形象所具有艺术价值。

6.有人建议将结尾改为国王最终识别出罗锅背就是乌龟,于是放逐伯乐并将乌龟处死。你赞成这种改法吗?为什么?

标语 佛牛
快到轧钢车间门口的时候,新来的杨厂长忽然停住了脚步。
杨厂长看到了一幅标语,红底黄字的横幅显然是刚挂上去。吸引杨厂长的并不是横幅的新旧,而是横幅上面的字句: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看着标语有点眼熟,后来忽然一拍脑袋,想起来了,横幅上的那几句话正是自己昨天刚刚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传达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挂出来了。
杨厂长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昨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他初来乍到,一些中层干部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对坐在“轧钢车间”位置上的那个人,杨厂长还是有一点点印象:大约四十来岁,小眼,但透着一股子的干练。杨厂长记得,自己讲话的时候,那个人一直记录,好像一刻也没有停,全神贯注的样子一度让杨厂长觉得这个濒临倒闭的轧钢厂还是有希望的。现在杨厂长忽然涌起了想见见这个人的念头。
有了这样的想法,杨厂长的脚步不由得转向了轧钢车间的大门,本来这个夜晚,他只想随便走一走,了解一下生产线,可是现在他的兴趣忽然间就被调动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这一趟夜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许是厂房过于陈旧了,白炽灯在偌大的厂房里显得并不明亮,反而有一种幽暗的感觉。想象中的机器没有运转,几个没有戴安全帽的职工散落在长长的轧线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杨厂长看看他们,想说什么,忽然又止住了。他对着一个大眼睛的小个子招招手,“怎么了?怎么不生产了?”小个子看看他,爱答不理地说:“不是出故障了嘛。”“什么故障?”杨厂长追问了一句。“不太清楚,你问领导去吧。”小个子显然有点不耐烦了。“你的领导在哪里?”“你去那边问问吧。”顺着小个子手指的方向,杨厂长看到了一个值班室,透过窗户,他看到了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影。
杨厂长没有敲门,径直推门走了进去,值班室里烟雾弥漫,刺得眼睛好半天才适应了里面的环境。有四个人在打牌,对他的到来根本就没有在意。
杨厂长尴尬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一个人很没趣地退出来,他围着长长的轧钢线走了两个来回。映入他眼帘的是布满污垢的设备和一些随处可见的垃圾,而在一个拐角处他差一点儿和一个在那里小便的人撞个满怀。
退出轧钢车间的时候,杨厂长又看见了那幅标语: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笑了笑,他觉得太有意思了。
杨厂长不甘心地从调度室要了轧钢车间主任的手机号码,但是手机一直关机。
几天之后,杨厂长让人摘掉了那幅标语,并要求各车间把现场所有的标语都摘下来。
大家感觉到那几天有些冷,风似乎变了方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年第23期)
1.轧钢厂濒临倒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细节描写,分点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2.小说对轧钢车间主任的外貌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3.小说以“标语”为题有什么作用?“风似乎变了方向”有什么寓意? (5分)


惠州市2009届第三次调研考试
山阴道上徐蔚南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底背景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山阴道。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道上很少行人,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个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底两壁墙上,常有人写着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走到一座石桥边,才停步,不再往前走了,我们去坐在桥栏上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尤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底永久秘密。
下午,一片斜辉,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底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和和善的目光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当时我和他两人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我们俩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底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我们底友谊已毋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里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接连着站在四周,青青地闪出一种很散漫的薄光来,山腰里的寥落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旁的山底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上纵横都有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了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镇日幽闭在胸间的游戏性质,尽情发泄出来。我们毫没有一点害羞,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底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呵!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积聚的烦闷完全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地如棉花,一卷一卷地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底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
太阳落山了。它底分外红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也染成血色。在这血色中,它渐渐向山后落下,忽而变成一个红球,浮在山腰里,这时它底光已不耀眼了,山也暗澹了,云也暗澹了,树也暗澹了。这红球原来是太阳底影子。
苍茫暮色里,有几点星火在那边闪动,这是城中电灯放光了,我们不得不匆匆回去。
16.作者本次游览对于景物的实际观察和描写分哪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

17.第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8.本文作者在“山阴道上”情绪上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变化?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