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 |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
C.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
D.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表明
A.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 |
B.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
C.中共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 |
D.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
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A.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
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
C.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 |
D.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
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 | 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
C.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 | D.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B.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C.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D.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