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 B.社会现实 | C.人与社会的和谐 | D.人的生命 |
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排列的正确的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B.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C.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
D.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 B.否定基督教 |
C.宣扬《圣经》精神 | D.否定教皇地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伏尔泰赞扬中国“几乎没存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反映出的主张是
A.倡导君主立宪制 | B.反对古典希腊文化 |
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 D.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西用”思想最早是由地主阶级提出的 |
B.![]() |
C.“中体西用”的观点受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影响 |
D.由于缺乏依托“西用”最终没有进入中国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