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北大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世界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引领了世界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
材料三: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随着现代化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讲到了一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比如生产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到了最后出现在沃尔玛柜台的零售价是9.99美元。国内生产商们因为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只获得了其中的1美元,但是欧美各国控制了销售环节,获得了9美元。“芭比娃娃”的故事告诉我们,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而是一个全新的全球产业链竞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2)材料三认为“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请指出这一时期俄国和日本开启现代化大门时需打破的瓶颈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被侵略地区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请从近代化的角度举例说明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认识。
(4)依据材料四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宋代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文明在文化领域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尤其是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材料二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四宋徽宗赵顼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怎样理解“这些大发明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3)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4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
(4)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9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6分)
(3)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联系两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分析其原因。(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并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材料二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2)列举秦朝、汉朝、宋朝的“监察官”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3)对我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有人认为积极作用占主要方面,有人认为消极作用占主要方面。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刚毅”“徐桐”属于哪个政治派别?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