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
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下图是分别出土于今四川广汉、新都地区的东汉画像砖。图片反映了当时( )
A.商品交换的盛况 | B.农业生产的场景 |
C.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情况 | D.帝王的封禅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