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借“光神”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反映了
A.进化论开始影响中国社会和政治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怀疑“理性”思潮兴起 |
C.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艺得到复兴 |
D.爱因斯坦相对论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下列事件发生在1984年的有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国务院决定开放宁波、温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④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
B.自然经济所占成份微不足道 |
C.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
D.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 |
在研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新变化时,下列四幅中国空白地区地图中被使用最为频繁的是: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