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对“动力线”的概括最全面准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 |
|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 |
| C.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 |
|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 |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曾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这说明()
| A.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
| B.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源于西方 |
| C.商朝政治具有民主特征 |
| D.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
|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
|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
|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
“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清初规定“都察院”行使()
| A.行政权 | B.监察权 |
| C.司法权 | D.举荐权 |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
|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