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游
王 令①
春城②儿女纵春游,
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
[注]①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中叶诗人。五岁父母双亡,自少勤奋好学,通晓诗书,成年后在高邮、江阴等地收徒讲学。②春城:此处指扬州。
(1)结合全诗,赏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2)你对第四句中“春愁”所蕴涵的复杂情思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 |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而“欲断哀弦”所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由画溪三箬至合溪
【清】余怀
画舫随风入画溪,秋高天阔五峰低。
绿萝僧院孤烟外,红树人家小阁西。
箬水长清鱼可数,篁山将尽鸟空啼。
桃源不是无寻处,枫叶纷纷路转迷。
注:画溪、三箬和合溪都在今浙江长兴县境内。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选取了哪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请从用典的角度对结尾一联作出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诗,此类诗经常表达诗人 与的情感?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一联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诗歌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颔联中的“连”、“上”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
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