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于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 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C.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 | 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
历史选做题(每题15分,在A、B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作,则所作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务必写清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孝文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回味降融。”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教徙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雪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合材科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在策略上的特点。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
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到,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富人虽富,不使以害贫人,
……我国资本家尚无,然不可不预为富人劝告,预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准备怎样建立?
(2)据材料一、二,你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看出了什么缺陷?
(3)据材料一、二、三和当时中国国情,分析孙中山主张的“至完美”的国家能否建立?为什么?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1862年7月7日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天国运动与此材料的观点不符的是
A.动摇了封建统治 B.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C.造成了社会动荡 D.未提出建设性方案
据《大清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俄国 |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前言引论中说:“中唐以来之社会,……常易招致‘王室’与‘政府’之娇纵与专擅……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做出的合理推断有①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②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历经六百多年后被废③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④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