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宗族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2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14 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的农业人口统计
1751-1780 |
1781-1790 |
1801-1810 |
1811-1820 |
1821-1830 |
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 |
|
流动人口数 |
75000 |
78000 |
138000 |
214000 |
267000 |
52:48 |
1760—1851英国城市规模发展简表
5万——10万人 |
10万人以上 |
|
1760年 |
1个 |
0个 |
1851年 |
13个 |
7个 |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城市见证历史”关键词表
武昌起义 |
上海浦东开放 |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
鞍山钢铁公司 |
巴黎《凡尔赛和约》 |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
莫斯科《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上海中共二大 |
南京解放 |
华盛顿《九国公约》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英国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评价这一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三,从“城市见证历史”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 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收入 |
支出 |
田赋 25088000 漕粮 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 13659000 商品厘金税 12952000 关税(1893年) 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 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 5500000 合计 88979000 |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 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 2478000 公共工程 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 8000000 满洲防务 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4800000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 10000000 铁路建设 500000 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 1655000 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 36220000 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 2500000 合计 88979000 |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全,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并做简要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其“三环外交”的方针。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者甚至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
——汉里德,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丘吉尔曾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他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英国于1960年1月为了抵制六国经济共同体而组织的非欧共体国家的七国自由贸易区)也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英国从七国贸易中得到的好处根本比不上它不参加欧共体所带来的损失。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英国决定向欧共体寻找出路。1961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提出“三环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上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苏全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由于(北面)大事兴作,巨款开支,弄得“财赂衰耗而不赡”。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思想》
材料二 武帝非常满意,就把理财的重任托付给他。桑弘羊欣然接受。……把灾区贫民……迁往陇西……等郡落户垦荒。……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减轻法定钱币重量,实行货币贬值。……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生产和销售……实行算缗……就是按缗计算税额的征税办法……平准就是政府在京师和各商业城市进行商品买卖……
——《经济奇才桑弘羊》
(1)材料一中的“大事”指什么?由此可见,桑弘羊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归纳桑弘羊改革的主要内容。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改革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