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1694~1778)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三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吧!”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四 在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摘自高中新课程教科书《历史》必修Ⅰ(岳麓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上述评述是否可信?为什么?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法国“试种”英国“椰子”在19世纪7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4)结合材料四,德国“试种”的英国“椰子”有何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英法德试种“椰子”给你留下什么启示?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材料一如图
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2)孝文帝、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改变了埃及是历史,给后人留下诸多启示。对此, 有的史学家认为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有的却认为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成为一个国家”,相反,“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你赞成哪种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杨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三据统计,1860年-----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
了35倍多。
请回答: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如果材料二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