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
B.1942年26个国家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
C.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规定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 |
D.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以双方与1978年签署《戴维营协议》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
D.人类政治文明![]() ![]() |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
“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汕头某校张老师作为一位“老三届”,他最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文革中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B.参加红卫兵,串联去北京 |
C.学校搞“教育大革命”,学习之余要参加生产劳动 |
D.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并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
“火花”是指火柴盒上的贴画,在方不盈寸的火花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忠实地记载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变迁。右图是汕头利生火柴厂的一枚“火花”,其反映的主要历史时期是
A.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B.大跃进时期 |
C.三大改造时期 | D.文革时期 |